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1月24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從「強政勵治」到「務實進取」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1-24]

■曉 思

 「以民為本」的施政理念不自曾蔭權始,而是其前任董建華提出來的。曾蔭權接替董建華後,針對當時特區政府的管治和施政軟弱,提出「強政勵治」的目標。

 曾蔭權在其最新施政報告的結語部分指出:「無論第三屆特區政府由誰來領導,都要切實探討以下三個重要問題,訂立目標,提出對策及建構共識」。這三個重要問題是:香港經濟如何持續發展?香港民主政制如何進一步發展?香港如何構建和諧社會?(《施政報告》第六十九至七十五段)換言之,對於行政長官來說,當前和今後相當一段時間,真正「務實進取」必須解決這三個重要問題。為此,需要制定正確的方針。

 有人以香港經濟第二次轉型由市場主導為例來反對特區政府介入當前第三次經濟轉型。事實是,第二次經濟轉型遇上左右逢源的外部條件——製造業得益於內地改革開放,服務業和資產市場主要得益於來自發達國家的投資。然而,也正因為港英政府沒有採取政策來推動本地高科技製造業,第二次經濟轉型導致香港經濟「空心化」。

 香港經濟第三次轉型遇上不對稱的外部條件——先受亞洲金融危機打擊,繼則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而成為全球投資熱土,對香港構成競爭壓力又提供市場機遇。目前,第三次經濟轉型面對雙重困難,一是香港本地新經濟增長點尚未成型,二是繼製造業北遷而「空心化」後,服務業開始北遷而進一步呈現「空洞化」。因此,特區政府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適當介入市場。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於二○○二年發表的《工業發展報告二○○二/二○○三》(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port2002/2003),指出:為拓展高科技產業,第一,政府需要制訂工業發展戰略。第二,政府需要支持和幫助企業。這是當今世界各國(地)普遍適用的經驗。何況香港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大市場、小企業」。截止二○○五年六月,百分之九十八以上企業是中小企業。這使香港拓展知識經濟新行業遇到不可低估的困難。

 當然,香港經濟的主體仍然是企業。大企業數目雖少,對香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和影響卻舉足輕重。如何鼓勵和推動香港本地大企業為經濟和社會發展作更大貢獻?需要特區政府和企業界共同綢繆。希望曾蔭權在競選連任行政長官時對此發表具體的政策設想。

 二○○七年七月一日就職的第三任行政長官和第三屆特區政府應當把「強政勵治」與「務實進取」相結合,即在鞏固和完善「強政勵治」的基礎上「務實進取」,努力譜寫香港特別行政區「一國兩制」偉大事業的新篇章。(原載《鏡報月刊》2006年11月號,本版有刪節。)(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