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內地同性戀者小C在比利時與他的愛人舉行婚禮,找到屬於自已的幸福。
■北京新聞中心記者鍾雪冰、劉凝哲
同性之愛已日益被中國內地所正視,接踵而來的同性婚姻問題,亦已浮出水面,成為社會乃至政府不可忽視的問題。在本報記者深入採訪中,發現同志婚姻中一些有趣的現象:以年齡為臨界點,70年代以前的同志,雖明確性取向,但多數仍選擇維持傳統婚姻;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同志,自我意識被喚醒,但多數仍選擇妥協,他們自創「形式婚姻」與「四人婚姻」(詳見內文);而80年後的一代,則會選擇一條更加富有個性的道路。
所謂「形式婚姻」,即夫妻倆人都是同性戀,但仍以傳統婚姻的形式應對來自家庭、社會的壓力;「四人婚姻」,即一對男同性戀者與一對女同性戀者一起生活。
中國首位在男同性戀人群中進行大規模愛滋病干預的專家、馬丁獎得主張北川教授(見圖)的調查顯示,70%的男同、50%的女同渴望國家能夠立法承認同性婚姻。針對身為同性戀卻與異性戀結婚的人群調查顯示,他們維持傳統婚姻的首要原因,是滿足父母,其次是希望自己老有所養。其中60%的同志對妻子、丈夫有負罪感,10%的同志會把自己的性取向告訴伴侶,1%的同志更會告訴子女。
在同志圈中,「形式婚姻」與「四人婚禮」成為近來的熱門話題。張北川教授指出,形式婚姻是同志在變革時代,對傳統文化造成的無奈所表現出的一種抗爭,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雖然這樣的婚姻多以破裂收場,但本報此番有幸採訪到的「四人夫婦」,其生活卻是充滿陽光。
「四口之家」 生活和諧
29歲的雲南同志小波目前從事金融工作,迫於家庭壓力,他在網上尋覓到一位女同志麗婷,並在今年初舉行婚禮。與普通的形式婚姻不同,小波和麗婷均有各自的同性伴侶,形成一個「四口之家」。
小波用輕鬆、愉快地語氣告訴記者,「我非常滿意目前的生活狀態」。他首先自我介紹,2002年通過網絡認識了第一個男朋友,隨後進入了同志圈,並在同志網站上做兼職。小波的父親早逝,母親含辛茹苦將他養大,所以小波並不希望家人了解自己的性取向,也因此而維持與異性的形式婚姻。
認識和了解麗婷後,雙方感覺投緣,便舉行了婚禮。目前四人生活在一起,小波感覺「很快樂」,各人收入均由各自保管,大家相處起來就像好朋友。由於投緣,四人並不計較生活費,還經常一起到外面「下館子」。
保守秘密 格外小心
如同小波這樣的四人形式婚姻,在內地同志圈中算是較好的狀態,但他們依舊有著很多煩惱。提起孩子的問題,小波無奈表示,「拖著吧,都是權宜之計」。他說,要生活得非常小心,與同性伴侶的照片和物品不能讓母親看到。
小波的四人婚姻是雲南同志中的第一對,經由他和麗婷介紹,又有兩對同志決定踏入形式婚姻。但儘管如此,小波還是說:「我最大的願望就是,有一天同性戀伴侶與異性戀伴侶一樣,能夠正大光明地生活在同樣的陽光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