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2月12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加強與內地業界溝通是關鍵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2-12]

 繼淡水魚暫停供港之後,內地由陸路輸港的蝦、蟹及貝類等鹹水海產昨起亦突然暫停。衛生福利及食物局發言人表示,經與廣東省及深圳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了解,內地官方並無禁止活海產供港,但因應近日本港抽查海產的結果,內地檢疫部門加強了對供港海產的抽查。另有消息顯示,來自內地供港海產品昨起集體停止供港,主因是業界根據以往香港有關部門及人士的做法對內地行業的影響而採取的自保措施。

 我們認為,內地有關部門加強檢疫,以保證供港海產的品質安全,是一件好事。如果因此一時影響本港海產的供應,香港市民應該忍受。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在供港產品已經市場化的今天,實際上是業界主導魚類產品的供應。特區政府有關部門僅與內地政府對口部門溝通是不夠的,還應加強與內地業界的聯繫,了解他們的動態和想法,在確保供港食品安全的前提下,為內地業界創造一個公平、合理且有利可圖的營商環境,以鼓勵他們積極為香港提供魚類產品。

 在計劃經濟時代,內地確實是把保障供港食品的質量與數量當成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來處理,並指定相關國有企業按規定來落實的。在這種情況下,港府只要與內地政府部門溝通,就可解決供港食品問題。但應看到,經過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內地已逐漸走上市場經濟,負責向香港生產與出售食品的主力軍是民營企業,即使還有部分企業仍然保存國企身份,但也已在按市場規律運作。也就是說,在市場經濟的情況下,決定何時供港、要不要供港的主導權,通常是在商言商的企業手中,而不能由政府部門隨意發號施令。因此,香港與內地業界保持良好溝通,是保持魚類產品正常供港的必要環節。

 對於內地業界來說,在本身已有廣闊的市場,而出口香港又獲利不多、麻煩不少的情況下,供應香港已非他們的必然選擇。香港須檢討是否對存有不利內地業界經營的環節和障礙。比如,對內地入口淡水魚的檢驗時間是否過長,有無溝通不足而臨時加檢,臨時加檢之後又未能及時將對方水產無毒的情況作出適當公布以挽回對方名譽損失;在執法過程中有否存在過分增加內地業界經營成本的現象;對從其它地方進口產品的檢驗是否一視同仁,等等。香港應有改善營商條件的誠意,與內地業界建立互信。

 淡水魚和鮮活海產品同時暫停,將導致本港魚類產品價格上漲,給市民生活帶來嚴重影響。聖誕、春節即將臨近,市民對魚類產品的需求勢必大增,港府應抓緊時間與內地有關方面溝通合作,爭取盡快恢復進口內地魚類產品。(文匯社評)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