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Jame
文:尉 瑋
「還記得書本的氣味嗎?」銅鑼灣恩平道一個狹窄的樓梯轉角處,赫然出現這樣一張小海報。混雜在一堆商業標誌中,海報上停留在書頁上的蝴蝶顯得那麼「不合時宜」地平和。箭頭指向處,便是那傳說中的「阿麥書房」。
有點興奮地推開門,門上清脆的鈴聲,像是提醒遊人已經歸家。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輕吟淺唱,一本本書籍在柔和光線中靜默不語。
沿牆壁搜索,一櫃櫃的圖書,看似隨意的排列,卻遵循著嚴格細緻的分類,書櫃轉角處,會突然湧現小小驚喜。不論是舊冰箱中的角頭音樂碟,還是默默站在牆角的人形雕塑,主人家的心思,可見一斑。
書房主人,是James。
慧眼識內地雜誌
2004年受朋友啟發,James開始經營阿麥,本只是想選自己喜歡的東西來做生意。
當洪葉退出市場,企圖成為「香港誠品」的新華書店,至深夜十二時的營業時間也被迫提早打烊,要賣書談何容易?或許,對於James來說,最重要的是對書籍挑選的認真與執著:「我未必能做到十分學術,也未必能夠十分契合文史哲的傳統,但我起碼可以堅持做得不那麼大眾化。」
James如此說,有點沉默寡言的他,說話卻份量十足。
要不大眾化,便要有個性。尋書人摸上門,總看到他坐在收銀處,或在仔細分類圖書。即使不認識,他先送上微笑一個。免費。阿麥的形象,本是親切。香港賣書難,但看到顧客開始喜歡自己推介的書籍,或是開始購買原來從不看的書種,James都會感到一種成就感。
推介好書,也推介台灣和內地的書籍和雜誌,James便要力圖「帶領讀者拓寬眼界」,由廣州一班大學生集資出版的獨立雜誌《Rice》,可以在阿麥找到讀者;台灣的「轉蛋詩」,也在他的慧眼下來港。據說,他也曾打過台灣獨立免費雜誌《大聲誌》的主意。
同時,他也不遺餘力地推介香港本土文化書籍:「香港的本土文化一直在一個狹小空間中艱難求存,我們實在很希望香港本土的文化和創意能夠得到更好的發揮。所以,我們很努力地把這些東西推介給我們的讀者,如《字花》、《月台》等等,希望本土的東西多點被人留意。」
做好每一個細節
如果書店、出版社紛紛推出暢銷書以迎合讀者口味是為大眾化,James的堅持,還在他不是以「讀者想看甚麼書」為考慮,倒是思索「能夠給讀者甚麼書」。於是,這裡的每一本書,都是主人家的心水精選,而書房環境細節的營造,更是給了顧客不一樣的讀書體驗。
James最引以為傲的,是書房對細節的注重:「我們花很多時間去選書、排書,很認真地搞好我們的網站,寫好書介。只有做好每一個細節,才能和讀者建立信賴。」而這一絲不茍的「細節精神」,同樣體現在主人對書房環境的設計中。
或許大型書店會予人專業的感覺,但看到某些大書店的書籍排列雜亂,甚至分類錯誤,最叫James不能理解:「書架的整齊和分類的正確是一個書店最基本的,如果連這些細節都懶得顧及,只能說明書店並不在乎讀者的讀書體驗。」
也許,正如James所說,做書店,並不是如超級市場般將自己所有的商品呈列而出,而是要將自己認為好的呈現給讀者。阿麥書房的精緻和坦然,體現在每一步十二分認真的選擇中。主人家將自己對書籍的喜愛和對書的理解灌注到每一首音樂中,每一個角落的擺設中,和推介的每一本書中。這麼細心周到,讓讀者怎麼能不欣喜?
這小小的書房,實在容不下幾個人,但順著「書流」慢慢檢索,卻從不覺得擁擠。呵,原來擁擠的,從來都是人心,在這鬧市中的特別角落,心在不知不覺中已沉靜了下來。離開阿麥書房時,James正和顧客通電話。語氣用詞讓人覺得,這裡沒有店主和顧客,只有愛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