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2月20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人物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亮華飛再思公共空間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2-20]
放大圖片

文:麥 琛

 近年在香港,民間就古蹟保育、舊區重建、填海造地等話題,討論聲音與從前有所不同。

 不知從何時起,人們對城市規劃的概念,在賣地賺錢建大樓之上,添加了一層文化成分。「城市的質素不是純商業決定,更是文化決定。」本年初上任的香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亮華飛(Ralph Lerner),談了他對香港城市設計的看法。

 「沒有人會忘記,當年乘飛機在香港機場著陸的情況,那可能是全世界最危險的機場。」這裡說的,是啟德機場。亮華飛首次來港是上世紀70年代中,當時他是一名年青的大學教授。

 說到機場,建築師暫不談建築,改談香港的工程規劃。亮華飛認為,香港投資在工程基礎建設相當充裕,使香港變成一個現代化都市。以新機場的規劃為例,由國際金融中心一直至新機場的一連串工程項目(「機場核心工程」),從討論、開展到完成,只需不到10年時間。「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速度。」

 「香港是個『說得出、做得到』的城市。」與亮華飛來港前的根據地紐約市相比,他覺得香港人做事果斷,可以在一個思想主導之下快速行動。

海港是城市重心

 在民主開放的美國紐約,每一項重大公共政策都要諮詢討論再諮詢,甚麼意見也有,結果往往一拖再拖,遲遲不能實行。「香港只要認真地審視自己的城市設計,著眼於如何改善生活質素,改變可以來得很快。」

 言下之意,香港人對自己的城市不夠認真?

 「這個城市的發展有很多部分由機會主導,不像在追求一個明確的設計,或一個宏大而獨特的目標。」

 香港(尤其是港島市中心)雲集了由世界各地名建築師設計的大樓,摩天大廈的高度和密度位列世界前列。「這是港人足以自豪的。」不過,要建一所美術館,並不是隨便找間空屋,然後把一眾名家作品堆作一起。

 亮華飛認為,要從城市設計著手改善香港的生活質素,關鍵在於增加公共空間,並在一個主題下把散亂的公共空間連接起來。至於甚麼主題適合香港,他認為清楚不過。「任何一個對城市設計有興趣的人,都會一眼看出,海港是這個城市的重心。」

 很多國際都會都擁有港口,如紐約、倫敦、新加坡等。包括香港在內,這些城市的共通之處,是港口業務曾一度是主要經濟活動,但隨著城市發展,市中心一帶的港口已失去功能性的經濟作用;改造港口景觀,能使城市煥然一新。

新加坡更綠化

 「香港在工作和生活而言,很多地方比新加坡優勝,但不得不承認的,新加坡比香港更綠化,有更多公共空間。」星洲政府近年也銳意改善沿岸濱水區的景觀。此外,他也相當讚賞倫敦在戴卓爾夫人主政時期的碼頭區(Docklands)重建計劃,把一個古老的工業碼頭徹底改變。

 一些城市,如美國的華盛頓、中國的北京、印度的新德里等,在城市建設早期就有一套嚴密的規劃,主導著城市發展;也有一些城市,如紐約、倫敦等,開始時並無一套規劃哲學,經歷多階段長時期的自由發展,到了某個時刻,居民意識到再思規劃的需要。

 「紐約市建設了200多年,有段時期比香港發展得還快,後來居民開始思考一些從未想過的問題,例如公共空間何其缺乏。」一些重要的改革由此而起,例如設立中央公園,這是19世紀中的事。

 對公共空間的再思不是個別事件,而是持續進行的。亮華飛現時手上的一個設計項目,名為「下曼克頓公共空間改善策略」,目的是檢討現有公共空間使用狀況,並就紐約下曼克頓區近十數年人口改變造成對公共空間需求的變化作出建議。

 紐約證券交易所所在的下曼克頓,土地的珍貴不難想像,但其實那裡有不少公共空間如天橋、步道、公園等都是私人物業(稱為POOPS,Private Owned Public Space)。香港其實也有類似例子,例如遮打花園屬匯豐銀行所有,置地廣場外的廣場也是私人物業。

說得出做得到

 亮華飛對連接中環商廈之間的天橋網也很感興趣,認為那是很有潛質改善的公共空間。「天橋雖然是私人物業,但橫跨的馬路是公眾地方,所以公眾對天橋的設計有權提意見。」公和私,有分別,不是黑與白。

 在亮華飛眼中,紐約和香港都是生氣勃勃、充滿刺激的城市,而紐約更是地球上的一個文化之都。「香港已經是一個成功的城市,這點毋庸置疑。但如果要成為一個國際城市,那麼公共空間、綠化、生活質素、空氣等因素都必須再三考慮。」

 公共空間在世界上很多城市都是重要議題,但香港有其「港情」,土地資源之缺乏冠絕全球,是否已無餘地提供此一奢侈品?「我不接受這個說法。只要把公共空間當作必需品,餘下的就是先後次序的問題。」

 多建一個公園、少賣一塊地,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少收了一百數十億。「如果城市建設只是一個商業決定,那麼,結果總是如此。」他認為城市建設是個平衡經濟、政治、文化、設計而成的結果,不應該簡單地一面倒。「只有最冷心腸的商家,才會選擇犧牲文化換來眼前利益,這樣的人一定不想住在一個偉大的城市裡。」

 「我相信香港的未來,取決於再深思此一態度。」

 「一代人的時間,已足以改變整個城市面貌。」亮華飛認為,如果香港善用「說得出、做得到」的特點,改善生活質素不是遙不可及。當然,以城市規劃角度看,最快也可能是三、四十年的事。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人物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