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傑瑜
牛棚劇季的莎拉肯恩戲劇演出中的《渴求》來到最後一場,場面竟然可笑,甚至荒謬。四位演員,各自表現痛苦,向著燈光,發出吶喊呼叫。說過什麼話,大概都已經忘了,反正我完全體現不到演員的痛苦。他們各自都成了一尊雕像,帶點奇異的喜劇感,簡單點說︰無病呻吟。
不過,這個「無病呻吟」不能用於形容原作者莎拉肯恩Sarah Kane,因為如果你相信醫學,莎拉可是曾被診斷為患上抑鬱症,最後更於28歲上吊自殺。筆者曾經很熱衷研究精神病,認為閱讀精神病病人,是了解所謂正常人的最佳途徑。的確,從醫學角度,她的劇本,是了解抑鬱症的最佳文本,但放在劇場又是否可行﹖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的藝術總監陳炳釗年頭於一個討論劇場文本的座談時,朗讀了莎拉的作品,顯示文本的詩意,在今次的場刊中,他說社會並不認識詩,詩是劇場本源語言,劇場則是意象跟詩的糅合。誠然,莎拉的劇本是具備詩意的,但賞詩是需要時間及空間去回味,但劇場裡,對白只能在空氣停留短短一瞬間,這種即時性,是完全跟詩對著幹。更何況《渴求》中四名演員的對白,以密集式,無間隙的方式傳達對白,坦白說,戲完的一剎,我一句對白也記不起來。
《渴求》及下半場的《4.48精神異常》是絕望跟沉溺的。《渴求》中有四個角色,但沒有明確身份,四人像在對話,又像在自述,內容沒有邏輯連貫,中間亦沒有故事性,四把聲音在講述有關強姦、絕望、寂寞、愛與被愛等事情,有時冷靜,更多是嘔吐式的自白及吶喊,但問題是,當演員說︰愛可以救我,也可以摧毀我時,我不禁問︰HOW?場刊說,冰島歌手Bjork曾拿該劇的台詞當作歌詞,但你能聽上一個小時沒有歌曲的歌詞嗎?除了演員很爽的將自我情感無限放大之外,我們得到什麼﹖當我們了解不到演員的痛苦,戲劇亦產生不到讓人抒發感情的功用。
《渴求》的四名演員以類似唸詩的形式演出,效果近似前陣子劇場組合的《廁所詩歌劇》,延續了對廣州話的音韻實驗。下半場的《4.48精神異常》則由張藝生導演,回歸實驗劇場演出,劇本較《渴求》明確,三個沒有名字的角色,互相穿梭,沒有特定的立場,卻反映了莎拉與外界及自我的對話,執行上較為完滿,觀眾亦較易了解角色間的互動及關係,而場景中鏡子運用,亦叫觀眾從另一角度,跳出該劇看待自己。
對於兩劇,我實在沒法了解,亦不關心當中的角色或聲音。當然你可以說我拒絕嘗試了解劇本,情況就好像一個女人對男人的老掉牙指控,可是,男人也可以說,妳沒有讓我去了解。或許,正如《4.48精神異常》中,其中一個角色說,外間理性的人根本不會理解他們,那就當我是過分理性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