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2月27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發展與保育不應對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2-27]

 ■思 良

 天星碼頭拆卸,不少市民感到可惜,有人要求保存碼頭、鐘樓這一「集體記憶」的載體,而民間團體對理想的追求往往出現激情以致使用激烈行動,但警方清場當日,反對派的各黨派「突然」高調支持反清拆,均派民意代表到場,「義正辭嚴」地質疑政府不顧民情。吊詭的是,事後卻被揭發在清拆鐘樓的諮詢過程中他們沒有表態,只在「最後一刻」站出來說話,此舉如同鼓勵、煽動人們去激烈抗爭。

政客見風駛巾里

 清拆天星碼頭的決定,並非朝夕之間的決定,前後已討論了差不多10年時間,反對派陣營對此一直都不太熱衷;而有關天星碼頭的諮詢文件也於01至06年間多次提交立法會,當時幾乎沒有議員反對政府申請撥款或清拆碼頭。但到近期事件被炒熱了之後,尤其是泛民主派議員一窩蜂地借題發揮「抽油水」。今次風波中的政客表現實在令人厭惡,凸顯他們只是見風駛巾里和民粹反應。

重視市民文化承傳意識

 儘管政府一再表示中環填海計劃歷經7年的諮詢期,其間政府已考慮各種不同意見,天星碼頭的重建撥款也獲得立法會通過,故此於諮詢充分的情況下,碼頭的清拆工作不應擱置。然而,面臨日益高漲的反對聲音,政府的強硬回應有可能為日後施政帶來在保留或清拆議題之外更深遠的負面影響,政府如何疏導民意,將是對其施政的一次重大考驗。天星鐘樓事件實際上延續了近年多起社會行動的脈絡,比如紅灣半島事件、中區填海引發的保衛海港運動、灣仔利東街居民的抗議、保護中區古建築的抗議行動等。這一系列抗爭行動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香港近年來在都市化發展中,也留下了不少社會後遺症。如何就發展和保育並重建設香港取得官民共識,如何重視港人的本土文化傳承意識、讓市民參與城市規劃,政府均須作出更多努力。

務實客觀評估保育價值

 在發展和保育之間,官民均需要務實處理,客觀地評定取捨的價值和代價。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紀念性的空間,而紀念性空間必要是市民的「集體記憶」的載體,有著歷史的沉澱。保留紀念性的空間,保留歷史文物和古舊建築,一定要經過小心選擇,要衡量代價。目前政府在保育古舊建築方面確實做得未盡人意,有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保育本土文化是值得注意的課題。香港未來還要有更大的發展,彈丸之地不可能把所有現存的歷史建築一概保留,永不遷拆。香港回歸近10年來,大型基建紛紛「墮馬」,除了政府投放不力等因素之外,其中最大的阻力便是無休無止、死纏爛打式的爭拗,發展與保育在官民之間難以取得共識。所以,特區政府既然強調「以民為本」為施政方針,就要真心實意地做好保育的諮詢工作,努力去達致官民共識。否則,類似的舊區重建計劃將來都有可能在瞬間演變成「政治事件」,令施政和建設面臨更多困難。事實上,清拆天星碼頭的爭拗已出現擴散效應,在立法會已使中九龍幹線的研究撥款申請「觸礁」,為啟德發展增添變數。

「捆綁式政治」的轉化

 值得警惕的是,要防止有人藉「天星事件」掀起一場越來越「政治化」的保育戰。反對派正借用昔日的「捆綁式政治」策略,轉化為當前的「捆綁式保育」,即是由天星開始,爾後皇后碼頭、油麻地警署、政府總部、中環街市,以至喜帖街、灣仔街市等等。正值三月特首選舉,「捆綁式保育」的箇中玄機,實在耐人尋味。有高人玄之又玄地點評此為「一石二鳥」:一是保育越製造混亂,有人越可以唯「票」是圖;二是保育越有力度,地價越會飆升。

 反對派議員只懂得撈取群眾抗爭的政治利益,只會在議事堂向政府大興問罪之師,對於在日後的城市規劃中,在法例和政策上怎樣能夠推動本地遺蹟的保護和傳承,怎樣能夠平衡發展與保育之間的關係,卻拿不出任何方案,令人可嘆又可氣。上述的「捆綁式保育」的先例一開,不僅特區政府威望有損,而且日後香港想再推動任何基建工程都會困難重重,最後遭打擊的是香港的國際形象和經濟發展。(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