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2月29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博客向專業記者挑戰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2-29]

張圭陽 資深傳媒人

 上周五本欄提及新聞2.0年代的出現,具備有以下的特點:

 1.大量未經證實的消息來源,

 2.公民記者的出現,

 3.個人擁有自由發布消息的渠道,

 4.新的報道形態的出現:分配式報道(Distributed Reporting),開放式報道(Open Source Reporting)及合作式報道(Collaborative Reporting)。

 過去多年的實踐經驗說明,網上的資訊,越來越不能忽視。前美國總統的「萊溫基斯」性醜聞案、美國哥倫比亞公司六十分鐘時事節目中的假文獻,無一不是率先由網民提供線索及提出質疑,才有突破性的發展。香港的傳媒也是越來越重視網上的訊息,賢仔案審結,有傳媒利用網上博客日誌上的資料,從另一個側面報道了賢仔繼母「柔弱性格」的一面。個別報紙每天已有固定的版位,轉發網上的訊息,財經版上亦充斥了網民彼此之間對股票的看法。

 為了更廣泛使用網民這個資源,美國的傳媒,已經就特定的問題,要求網民們提供協助,如大選期間要求網民們向傳媒舉報任何非法的買票行為,這就是分配式報道(Distributed Reporting)手法。也有新聞機構向網民公布他們採訪全國選舉時的人力分布圖,要求網民們自發填補空白的地區,向傳媒發布影片,以補傳媒人力之不足,這也稱為「群眾消息來源」Crowdsourcing,或稱為開放式報道(Open Source Reporting)。個別傳媒如亞馬遜Amazon.com以很低廉的代價,要求網民提供書海訊息及翻譯文稿。個別高科技公司更向九萬名業餘的科學家懸紅巨額獎金,希望他們能解決一些科研課題。香港傳媒要是學會使用這種合作式報道(Collaborative Reporting),與海外傳媒、沒有競爭因素的傳媒同行共同探討某項新聞課題,打破傳媒一向的封閉式採訪手法,或許可以闖出另一片新天新地。

 新聞2.0的年代也不是一片順境的。

 新聞的消息來源本來是要靠記者經過多年艱辛的工作培植起來的消息渠道,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如專注採訪政治新聞的記者,經過在各政黨多年的採訪,他與各政黨及政府官員混得相當稔熟了,也交了許多朋友,遇上政黨/政府內部有醜聞事件,黨員/官員就會出於正義或基於個人恩怨,把消息披露給記者知道,由於記者與消息來源者認識,也就可以憑藉對消息來源者的身份,判斷消息本身是否可靠,可不可以刊登。記者以第一時間把消息發布出來,就成了自己的獨家新聞。在新聞2.0的年代,互聯網上存在的各式論壇、博客日誌等等,有關醜聞就會從這個渠道出來,記者並不享有優先權,要是記者從網上轉載這個消息,就需要判斷消息的真偽。網上存在著大量的耳語及指控,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如何在趕死線的狀態下求證,也真是對專業記者的一項挑戰。

 現在已經有一種趨勢,是把記者採訪所得和相關的博客日誌並列,由讀者自行判斷真偽。素來以處理新聞嚴謹見稱的路透社(Reuters),也採取了這一做法。《時代雜誌》在回顧互聯網的發展歷程時,也援引了維基百科(www.wikipedia.org)的內容,維基百科的內容,全由網民自行提供,由網民自行監督內容並作出修定,完全否決了專家寫百科的傳統。網民的監督是否就是最有效的,也很有爭議。

 種種做法,讓筆者想起了十八世紀英國新聞業的一貫做法,就是對刊登消息的真偽從不負責,只是會列舉消息來源,讓讀者自行判斷消息是否可靠。要是香港傳媒也走上這一條發展方向,對專業的記者固然是一項挑戰,對資訊消費者來說,也是一項嚴峻的挑戰。(聯絡作者kwaiyeung@gmail.com)(本欄每周五刊出)(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