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2月29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集體回憶」或令發展進入冬眠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2-29]

張志剛 資深評論員

 「集體回憶」並非嚴謹概念,導致少數人可以此為藉口,發動市民阻止發展工程,對缺乏發展空間的香港將造成極大困擾。其實,實物原地保留並非保留「集體回憶」的唯一方法,大可彈性作出處理。

 香港現時對古蹟保護的政策,主要是以藝術、歷史、文化等價值來評核和評級,從實際的情況,包括可動用資源、業權性質等實際情況來作最後決定,但在現時整個考慮評核的架構中,卻沒有所謂集體回憶,如果要把集體回憶這個因素納入古物建築保育政策之內,則整個保護政策將要作出重大修改。

集體回憶不是嚴謹概念

 首先,集體回憶本身就不是一個很嚴謹的概念。集體回憶本身跨越了長長的時空,也包括了不同世代,尤其是現時世代更替的速度加快,過去五十年,所涵蓋的內容包羅萬有,難以概括!

 我不反對在考慮保育舊建築時兼顧集體回憶這一因素,但絕不可能只是以集體回憶這一個不嚴謹的概念,來決定某建築須要獲得保留,如果集體回憶只是涉及生活事物的層次,則可以保留的就宣布保留,但建築物卻涉及香港最重要的資源——土地,單憑集體回憶,這既鬆散,又可以引申到非常廣闊範圍,一小撮人就可以以此為藉口,發動群眾活動,阻止發展工程進行,一旦成為趨勢,那香港就只會有舊回憶,再沒有新面貌。

 以香港作為一個城市來討論,香港缺乏廣闊的發展空間,發展受制於昂貴的基礎建設以及有限土地,更何況現時環保成風,維持相當的綠化地帶不只是環保人士的訴求,實在也符合香港整體長遠利益。如果任由一小部分人以他們的偏好,甚至是政治企圖,來對舊有建築物清拆重新發展來橫加阻止,則香港的建築將會進入發展的冬眠時期。所謂的集體回憶,都只會原封不動,一直擺在我們面前,日夕相對,其實也不必再回憶了!

集體回憶等同殖民懷念?

 現時有一些評論,不止在集體回憶這概念作一般性討論,而是集中指責特區政府在洗刷香港一百五十年的殖民歷史,而所謂的集體回憶,其實就是對英國殖民歷史的懷念!

 個人對港英在港管治的一段歷史,一直認為不必抹殺和洗刷,就以歷史的角度來看這一百五十年。而事實上在回歸九年,特區政府也沒有刻意去清洗這段歷史,在特區政府管治的範圍,連舊有皇室的名稱都予以保留。但總不能為了避嫌,則所有與英國人有關的事物都不能遷拆。

 而事實上,舊天星碼頭在港英管治下並沒有很重要的角色,相反,一九六七年在天星碼頭發生的一段社會運動,其實就是衝著當時的港英政府而來,是當年港英政府一段不光彩的歷史,而事件之後,港英政府也作出深刻的檢討,在民政事務方面作出頗多改革,所以那些評論一邊又懷念港英的日子,但另一方面又選取一個自取矛盾的例子,天星碼頭從來都不是殖民政府光彩的標誌。

實物原地保留非唯一方法

 這類評論,不過又一次去嘗試挑動大陸和香港的矛盾,但無論所作推論和引用例子都不符事實,不要說香港沒有刻意去洗刷殖民歷史,就算大陸許多的大城市,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的建築物,只要具歷史、文物和歷史的價值,許多還是保留下來,上海外灘那些舊建築,不是比香港那些更具殖民色彩,更具帝國侵略味道嗎?

 對於香港古蹟的保護,現行的政策是頗為清晰的,要提高水平,最主要是投入更多的資源,那就可以把更多有歷史價值的古蹟納入法定古蹟之內,獲得明確的保護。但保護的目標,還是應以有客觀標準的藝術、文化和歷史的價值評估,而所謂集體回憶,也要定出一些客觀定義和標準,而保留集體回憶,也不必一成不變,把實物在原地保留。既可以彈性作出選擇,也可利用現時的攝錄技術。如果不衡量代價,更不肯講道理,文物保育只會淪為政治工具甚至犧牲品。(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