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月11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通識路路通:科學家說法不一 無標籤難以分辨 該不該吃複製動物?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1-11]
放大圖片

本報記者 李浩彰

 早前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宣布,經科學家仔細研究後,發現複製動物和一般牲畜沒有分別,可以安全食用,因此計劃容許複製動物產品如肉類及奶類食品推出市場,而這些複製動物產品,亦隨著各國間的貿易而滲透世界各地。由於複製動物產品毋需規定加上標籤,大眾根本無從分辨,引起了社會對食物安全問題的激烈討論,到底我們應否食用複製動物產品?當中又牽涉甚麼具爭議性的問題?

 複製動物用以食用,與全球糧食日益短缺有密切關係。地球人口不斷膨脹,有估計到了2025年,全球人口會高達80億,聯合國糧農組織於去年10月發表的報告指出,食物增長的幅度追不上人口增長,全球正面臨3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現時有40個國家面對不同程度的糧食短缺。有科學家計算,1999年時全球糧食產量可養活全球總人口大約116天,但到了2006年,就只夠「捱」57天,而科學家更相信問題將日趨嚴重。

 為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科學家寄望於複製技術大量生產出最具飼料效率和生產效率的食用動物,而且食物的質素亦可得到進一步的提升。複製動物的科學家指出,複製技術容許人們揀選較優良的動物品種,例如肥得快的豬隻、奶質特別好的牛隻加以複製,令人類可攝取高營養的食物。而美國《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雜誌更預測,隨著複製技術的發達,食品製造商將成立複製農場(clone farm),大規模複製優質或稀有的動物以供食用,令新一代的食物革命將會隨之展開。

複製技術非同基因改造

 表面看來,複製技術能造福人群,可是複製動物食品的安全性,卻是首要解決的問題。不少人會將複製技術視為是一種基因改造技術,但生物技術工業組織的格倫反駁,其實兩者之間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他分析,複製技術類似人工受孕等生殖技術,複製動物的基因未有轉變、移除或刪改,故牠們並非基因工程動物,亦不存在著基因改造所可能引起的症狀。而早在2000年,日本厚生省亦發表研究報告指出,複製技術不會令哺乳類動物和鳥類體內有毒素和病原性物質產生變種,故此無需擔心因複製而衍生新基因危險,市民可放心食用。

本身不穩定性 潛在危險

 不過,有科學家指出,複製動物技術很複雜,若依現時的科學技術去進行推測,準確性成疑。而複製動物本身的不穩定性便為食用複製動物的潛在危險下了一個明顯的註腳。不少複製動物不是夭折養不大,就是滿身怪病和早死,如蘇格蘭1996年製造出全球首隻複製羊「桃麗」,在出生3年後,細胞便開始老化,後又患上關節炎,及患上肺癌,終於2003年逝世。而由韓國科學家於99年複製出全球首隻複製牛,當中的基因90%有問題,因而出現容易畸形等毛病。儘管現時科學證據證明,複製動物不會對人類的健康構成危險,但誰又能擔保問題不會在5年或10年後發生?

公眾多抗拒 感有違倫理

 大眾對複製動物抱抗拒態度,除了安全因素外,當中亦涉及到更深層次的倫理問題。美國民調顯示,三分之二民眾對複製動物肉食感到不安,並反對製造複製食物。在市民的心中,創造或複製生命,始終不是人可以控制或應該控制的事。儘管科學數據如何細緻地向市民闡釋食物的安全,然而因生命信仰所產生的食物安全問題,似乎才是複製動物主要障礙。【食物安全系列之一】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