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月23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戲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戲曲視窗:尋找弘揚粵劇藝術的時機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1-23]

 上星期四到澳門參加「粵港澳文化合作工作小組會議」的第五組小組會議,主題是「弘揚粵劇藝術」,會上我想起上期自己提出粵劇界處於振興粵劇的關鍵時刻的見解。可能有讀者會感覺奇怪,那邊廂粵劇界大叫缺乏演出場地,這邊廂你葉某卻說必須進行一場大規模的振興運動,葉世雄何時變了「葉大炮」,大放厥詞!

 其實,不是我胡說八道,只因世事幻化,往往出人意表而已。先說內在因素。香港粵劇界正面對六柱缺乏接班人的嚴重問題,也就是說現時數一數二大老倌十年八載退休後,他們的表演藝術因沒有傳人而在舞台消失,而粵劇傳統也可能從此湮沒;所以,培養粵劇接班人不再只是口號,個別粵劇工作者正努力耕耘,為薪火相傳作出貢獻,這也好為振興粵劇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至於客觀環境,很多有利振興粵劇的因素,也陸續出現了。好像上星期四「粵港澳文化合作工作小組會議」第五組討論的其中一項重要項目——「爭取申報粵劇為聯合國『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如果想爭取成功,政府就必須符合聯國的規定,訂定有法律基礎的保護和弘揚政策,並需撥出資源,落實政策。雖然,特區政府已有不少支援粵劇藝術的措施,但缺乏整體的策劃,香港八和會館是本地唯一可代表粵劇界的專業組織,如果它提出一套粵劇承傳的方案,特區政府當然不能漠視。

 之前鬧得哄哄的「新光事件」,使社會人士認識香港粵劇生存困難的同時,粵劇界也凝聚了一股「自救」的團結力量,加上近日香港人特別懷念和重視象徵本土文化、藝術、生活的東西,粵劇、粵曲曾經是本地最大眾化的演藝事業,對於把它保存下來的計劃,相信會獲得廣大市民的支持。反而,成功與否的關鍵,在粵劇界會否通過大眾傳媒和推廣活動,喚起社會的集體回憶。所以,粵劇界最好是以場地問題作為起點,帶動各界人士多討論、多參與粵劇、粵曲相關的話題和項目,拉近這兩種「土產」和香港人的血緣關係。 (上) 葉世雄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戲曲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