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2月28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通識路路通:搶包山競賽欠安全 危險儀式 改變費思量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2-28]
放大圖片

 每當說起長洲的時候,除了令人想到滑浪風帆好手李麗珊外,當然不少得一個又一個寓意吉祥的平安包。由於78年的一次意外,令長洲的傳統節慶活動「搶包山比賽」停辦了26年,並於05年復辦,再度成為長洲一年一度的盛事。今年的比賽有別於以往的是,康文署為了安全起見,將以塑膠造的「仿真包」代替真包,使「包山」變「膠包山」。儘管大會表示,膠包只是在進行搶包山比賽時才用,向市民派發的仍是真包,但依然受到不少人的反對,認為此舉破壞了傳統。那麼,改變儀式是否就代表破壞了傳統?而在安全與保存傳統之間應如何取捨?

 回首1978年的搶包山意外,當時有近300多人爭先恐後到包山搶包,終導致包山塌下令24人被壓斷手腳,因此活動的安全性成了政府的一大關注項目。而改用仿真包代替真包,亦正是出於安全的考慮。

祈求平安反招意外

 按歷史慣例,搶包山比賽一般在5月中旬舉行,時值春夏交接之際,天氣自不免潮濕多雨,而由於包山體積龐大,難以進行防雨的工作,因而平安包不免出現霉爛的情況。有參賽健兒曾向大會反映,由於部分霉爛包子無法支撐身體,經常有「跣腳」的情況出現,因而帶來一定的危險性。若改用膠包的話,便可以解決霉爛問題,不會因容易踏破而構成危險。其實,不同的節日背後,所祈求的無非是平安大吉、身體健康,可是當一些傳統儀式存在可能的危險性時,作出一些變動以保平安,是否更符合「平安大吉」的意義呢?

 對於康文署出於安全理由而改用膠包的決定,不少人對此不以為然。有人認為,傳統是一種精神的傳承,若加以改變的話,不單扭曲了傳統,而且令到傳統背後的精神變質。縱觀世界其他國家的傳統,當中不乏一些富有高度危險性的活動,例如被稱為西班牙「國技」的鬥牛便為當中的顯例。為了表示參與者的勇氣,鬥牛勇士要單身下場與兇猛的鬥牛作出搏鬥,而參加者更要簽下生死狀以示決心。若為了安全起見,以其他的方式如鬥綿羊、鬥白兔取代鬥牛,儀式背後的意義未免變得蕩然無存。

傳統亦須與時並進

 不過話又說回來,保存傳統的儀式固然重要,可是,有一些傳統卻極之嚇人,例如古代便有以人作為祭祀的傳統。《史記》中便曾記載,古時黃河經常氾濫成災,於是時人便選擇以一些年輕美麗的處女投入河中,獻給黃河之神「河伯」,以治水患,並將這個獻祭儀式叫做「河伯娶妻」。這些將人作為犧牲品的儀式稱為「人祭」,而被獻給神靈的人,便稱為「人犧」。更有學者表示,古代的人視「人犧」為最好的祭品。據學者拉法格(Paul Lafargue)說,人是神靈的最受歡迎的犧牲,而人祭的形式有火燒、水溺、活埋、刺喉瀝血和砍頭,甚至把人剁成肉醬,而這種人祭的情況在古代不同的地方普遍存在。若果這種傳統在現代依然保存下來的話,我們又會否成了下一個的活祭品呢? ■記者 李浩彰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