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古物諮詢委員會要求政府重新考慮將皇后碼頭評級列為古蹟。資料圖片
【本報訊】(記者 邱子妍)天星鐘樓風波暫告一段落,關於古物古蹟保護的討論也趨冷淡,由當局舉辦的7場相關論壇及諮詢會反應亦僅一般。不過,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在接受本報訪問時強調,特區政府不會因此鬆懈,他將於未來3個月內,走訪18區區議會諮詢意見,同時透過電話調查等繼續廣徵民意,以民意作為古物古蹟保護政策的主要根據。
古物諮詢委員會昨日舉行會議,聽取民政事務局就「文物建築保護政策檢討」的進展。據當局介紹,民政事務局正計劃就文物建築保護工作涉及的多個主要課題進行電話調查,抽樣蒐集市民意見,而局長何志平也會由3月底開始訪問18個區議會,與區議員討論文物建築保護及各區歷史建築物問題,預計可於今年下半年公布文物建築保護的建議及措施。
何志平在受訪時表示,為諮詢香港市民對古蹟保護的意見,當局已於1月及2月舉辦3類共7場論壇,包括為區議員及地區人士舉行3場地區論壇、為全體市民舉行3場公開論壇,以及為主要的持份者組織及有關的學術和專業人士舉行一場聚焦小組討論。
落區勝小圈子論壇
雖然該7場論壇有超過600人參與,但何坦言出席者「來來去去都是那一批人」,表達的意見亦大都耳熟能詳,為更符合市民的要求,避免少數人主導輿論,而令主流民意被忽略,當局將繼續透過不同途徑收集市民的意見,令有關的決策「由下而上」。
他表示,自己走訪18區就是要以地區為本,做好古物古蹟保護的民意收集:「區議員是民意代表,他們最熟悉當區有哪些古物古蹟,市民對這些古物古蹟的取態,想保護或拆卸,想如何發展,可由他們直接代表當區居民告訴政府。」
汲取經驗增透明度
他聲稱政府已列出每個區的古物古蹟,一目了然,區議員應該收集區內居民的意見,並向政府表達。但他指出每區特色不一樣,訴求也不一致,特區政府在平衡不同需求的同時,需要有強大的民意基礎。
天星鐘樓拆卸亦諮詢了約10年時間,但到了臨門一腳,因為少數人的反對,導致一連串風波。何志平直言汲取了經驗,會進一步增強地區諮詢的透明度,可能透過民調、區議會公開諮詢及傳媒發佈,把資料不斷向市民發放,避免「少數人的民意主導了多數人的民意」。
他坦率地說,日後政府每一項工程,都會經過詳細的民意醞釀過程,並且把民意訴求直接告訴公眾:「如果有7成民意支持政府去做,那麼政府做起來,便更加得心應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