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重視,人參、鹿茸,冬蟲夏草等名貴的滋補藥,也走進了越來越多的家庭。但是不是人越補越好?人需不需要補?對這些問題,在中醫界被尊為「國藥泰斗」的金世元最有發言權。
作為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理事的80歲的金世元,翻山越嶺60多年,從當年辦藥材的小夥計到今天備受推崇的「活藥典」,走遍了中華大地。他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常年在崇山峻嶺裡奔波,大半生都在和藥材打交道,像人參、鹿茸等一些在中國人觀念裡較難得到的滋補佳品,對他來說,自然是近水樓台。但是,他從不提倡僅僅依靠藥材養生。
錯吃補藥領教訓
14歲那年,家裡為了讓金世元有一門謀生的手藝,就把這個莊稼漢的孩子送到北京復有藥莊當起了學徒工。在藥莊裡,金世元從最髒、最累的活幹起。兩年的學徒幹下來,他不僅掌握了製藥的基本流程,而且還對藥材的性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記得很清楚,有一天我們在生產製作參茸衛生丸——現在同仁堂還有這個藥,這可是補藥,又有人參又有鹿茸。我知道是補藥,覺得反正吃點對身體沒有壞處,就拿起來,掰一塊兒就吃,至少吃了兩丸子。」當時金世元十六七歲,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對於少不經事又生活清貧的他來說,吃點兒補藥,無非是想讓自己的身體更健壯些。可是3個小時後,金世元就開始覺得不對勁兒了,感覺腦脹得要裂了似的。後來老師和師兄就說,你剛才吃多了吧,你這歲數哪能吃這個呀!大概過了一天,這不舒服勁才過去。這次經歷,給了年少的金世元一個很大的教訓。此後好多年,他再也沒有碰過那些被人們大肆追捧的補藥。
1940年,金世元參加了由政府舉辦的北京中藥講習所,當時任課的是北京城有名的汪逢春、趙樹屏等中醫大家。這次聽課經歷把金世元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到了二十六七歲的時候,金世元就已經與北京的各大藥行來往密切了。
飽食鹿肉流鼻血
「我跟同濟堂挺熟的,一次他們留我吃飯,說今天我們這兒宰鹿了,吃鹿肉,這鹿肉比羊肉香,你就在這吃吧,我說成。」金世元和大家一起熱氣騰騰地涮鮮鹿肉,美美地飽餐了一頓之後,高高興興地離開同濟堂回家了。回去以後他感覺不好受,身上脹,頭也脹,身體裡發熱。他沒辦法,就出去溜躂,後來在外面走得好一點兒了,才回去休息。第二天發現鼻子流血了。「一定要分清它的藥性,它的功能主治,還得衡量你自己是不是有這個情況,弄清是不是氣虛血虛,是不是身體不好,該補哪兒。」
走南闖北60多年,周遊四方的生活讓年逾古稀的金世元感到樂趣無邊。不僅僅是發現了好藥他才高興,更重要的是山野的生活讓他覺得心裡有底。(上) ■摘自央視國際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