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3月26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廣韻》和《廣州音說》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3-26]
放大圖片

 ■港大舉辦的粵語變遷討論會。攝影:林意生

 《廣韻》的全名是《大宋重修廣韻》,是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陳彭年(江西人)等人奉詔,根據更早的《切韻》、《唐韻》等韻書修訂成的一部韻書。這使得《廣韻》成為中國古代第一部由政府主修的韻書。

 《廣韻》共5卷,每卷的韻目下都有一些為某韻字加註「獨用」,或與其它某韻相同字「同用」的字樣。它也可以被看成是一部同韻字典。從王仁昫的《刊謬補缺切韻》開始,及至孫愐的《唐韻》,韻字都加入註釋,並且引文都有出處,於是韻書便同時具有辭書和字典的功能。

 《廣韻》的名稱本來就有「增廣隋唐韻書」的意思,其韻數、小韻數、字數都較以前的韻書有增加。據《廣韻》的卷首記載,共收字26194個,註解的文字191692個。

 清代人陳澧(廣東番禺人)(1810 - 1882)撰寫了《廣州音說》,是十九世紀研究粵語的一篇論文,闡明廣州音最接近《廣韻》,論證廣州音的實質是隋唐時的中原之音。

 陳澧認為,廣州方音合於隋唐韻書切語為他方所不及者有五個方面。而且用歷史比較方法,以《切韻》、《廣韻》作為審音標準,比較各地方音的異同,認為廣州音最切合隋唐音,有利於閱讀古書切語,並引用朱熹所說「四方聲音多訛,郤是廣中人說得聲音尚好」。結論是:「廣中人聲音之所以善者,蓋千餘年來中原之人徙居廣中,今之廣音實隋唐時中原之音。」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