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3月28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第一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小知識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3-28]

 「第一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已經進入第二階段,本報教育版逢星期一至五會與讀者分享不同的外交小知識。由中國外交史上不同的概念及事件,到與接待禮賓相關的知識,本報將為讀者一一介紹,一方面增進學生及市民對外交的認識,協助推行國情教育,另一方面亦配合競賽「感知外交,增長才識,認識國家、共創未來」的宗旨。

中國當代外交史名詞解讀: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

 鄧小平提出的和平與發展的新時代觀,是對當代世界局勢發展趨勢的高度概括。新中國誕生後,曾長期處於戰爭直接威脅的國際環境中。當時國際政治的基本特點,是社會主義陣營與帝國主義陣營的對立,戰爭與革命曾是當時時代的鮮明主題。與這一時代主題和中國的國際環境相適應,中國對外戰略的指導思想,長期是國際統一戰線思想,即通過結盟、建立軍事戰略關係等手段來維護世界和平,並制約可能發生的外敵入侵。

 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全國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通過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實現四個現代化成了擺在全中國人民面前的偉大而艱巨的任務。搞好經濟建設不僅需要有正確的國內政策,而且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經過冷靜觀察和客觀分析,中國領導人改變了戰爭不可避免的估計,認為世界和平因素的增長超過了戰爭因素的增長,世界大戰是可以避免的,爭取較長時間的和平是可能的。

 在此基礎上,鄧小平於1985年3月4日提出:「當今世界全球性的戰略問題有兩個: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或者叫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經濟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南北問題是核心問題。」由此,中國對時代主題的認識實現了從「戰爭與革命」到「和平與發展」的重要轉變。

 在這個主題的指導下,中國的國內政策開始扭轉過去實行的半軍事經濟體制的模式,使國內經濟轉到和平建設的軌道上來;中國對外交政策進行了以「不與任何大國或國家集團結盟或建立戰略關係」、「不以意識形態定親疏」為特徵的調整。1985年6月,中國宣佈裁軍100萬,向世界人民表明中國奉行和平外交的決心。

禮賓知識答與問

 問:「鴻臚寺」是何機關?

 答:古代掌管外交和禮儀的官署名,具體職能是「四夷朝貢、宴勞、給賜、送迎」等事務。北齊時始設,至清朝(遼、金、元等朝代無此官署)均有鴻臚寺,但清朝鴻臚寺職能已變,有關外交禮儀事務,多由禮部或其它部門掌管。

 參考網頁: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quiz.fmcoprc.gov.hk/chn/

 資料來源:「第一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網站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