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4月16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四症困擾長江蒙污600公里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4-16]
放大圖片

 ■企業廢水過量排放,長江流域正遭受嚴重污染。資料圖片

 【本報訊】綜合新華社及《新京報》15日報道:據《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2007》顯示,長江正面臨著「水資源、水災害、水環境、水生態」四大水問題困擾,水質不斷惡化,幹流岸邊污染達600公里,生物多樣性喪失。另外,三峽工程建成後,防洪形勢依然嚴峻。

 14日公佈的這項報告是由中科院南京地理和湖泊研究所、長江水利委員會和世界自然基金會共同編制。

大壩雖建成 防洪形勢仍嚴峻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所長、報告主編楊桂山表示,長江正面臨「水資源、水災害、水環境、水生態」四大問題,突出表現在水資源利用程度不高,防洪減災形勢嚴峻,水質呈整體惡化趨勢。三峽工程雖然能緩解長江中游地區防洪壓力,但中下游防洪形勢仍十分嚴峻。

 楊桂山說,長江局部污染嚴重,整體呈惡化趨勢。目前長江幹流存在岸邊污染帶累計超過600公里,岷江、沱江、湘江、黃浦江等支流污染嚴重,超過40%的省界斷面水體劣於Ⅲ類水標準,90%以上的湖泊呈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狀態。

 報告指出,圍墾建壩、水運繁忙、環境污染等因素導致長江水生態不斷退化,生物多樣性喪失。中國國寶白鰭豚難覓蹤跡,長江鰣魚不見多年,中華鱘、白鱘數量急劇減少,岩原鯉、長身鰍等10多種魚類列入易危品種,鮮美的長江河蟹只能依賴人工繁殖。2006年底,中、美、日、英等六國鯨豚類科學家對長江中下游為期1個多月的聯合考察中,沒有發現一頭白鰭豚。

考察一個月 專家難覓白鰭豚

 另外,長江流域天然捕撈產量從1954年42.7萬噸下降到20世紀90年代的10萬噸左右。報告還指出,長江流域水土流失目前呈減少的趨勢。

 長江上游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年土壤侵蝕量14.1億噸,長江幹流的泥沙也造成中下游主要湖泊的淤積。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