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5月7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電影應否道德正確?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5-07]

 《蜘蛛俠》在港上演掀起了一股熱潮。盛極一時的劇集能在社會中形成極大的影響力,而製作嚴密的電影感染力就更大。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其內容及表達手法本應可以多樣化而不必有過多的包袱。然而,不時看到社會上有人模仿電影中的情節而進行非法的行為甚至釀成死亡悲劇。到底電影是否要負起教育社會的責任呢?

 電影對於社會的影響不容忽視。早前盛極一時的港產電影《門徒》,當中講述了毒販「昆哥」以一條龍方式一手包辦入貨、包裝和送貨的工作,更將不少行內術語如「美金」、「四仔」、「廚房」等公開披露,電影本身希望以寫實手法反映毒販的生涯及心理,卻想不到竟惹來不法之徒的模仿。早前有報道指,警方在大埔林村破獲一個毒窟,起出三百五十克高純度可卡因,並拘捕一名39歲男子,據稱,該疑販的犯罪模式與「昆哥」十分相似,甚至連角色一些逃避警方耳目的小動作也被十足模仿,包括運毒時不斷轉乘各種公車,及經常假扮綁鞋帶俯身周圍查看等,以防被跟蹤,又把毒品化整為零,分作小包,每包只有二十八克「出貨」,並以零食如雞蛋仔、栗子等作掩飾。

愛看警匪片 買玩具槍打劫

 電影中的犯罪手法被模仿其實早有先例。曾有一名酷愛警匪電影的輕度智障少年,看過電影《辣手神探》後,疑被主角周潤發「雙槍連環射」的經典場面吸引,於農曆年間到玩具店以數百元購買一柄「BB彈」玩具槍,並持槍到西環半山區兩間銀行企圖打劫。事件雖然沒有導致人命傷亡,而少年亦表示不會再看警匪電影並改過自新,然事件反映出電影對於社會大眾的影響力卻不容忽視。

 當然,站在觀眾的立場來看,觀眾對電影應具有一定的批判能力,可以拒絕接收不良資訊,然而對一些心智未完全成熟而缺乏批判力的小朋友來說,現行的電影分級制又是否能有效禁止小朋友接收不良的資訊?我們可從不同的訊息渠道不時聽到有小朋友模仿戲中情節而釀成意外。這些事件正為社會敲起了警號。

推動仇恨 鼓吹殺人意念

 電影的情節和畫面除了具影響力之外,更可怕的是可在社會促成不良的風氣,影響的不單只是個別的人。早前電影《死亡筆記》在港上映,令本港吹起了一股「死亡之風」,亦使相關的電影禮品賣個滿堂紅。在眾多的禮品中,以仿《死亡筆記》的筆記本子最為熱賣。事緣在電影中,《死亡筆記》有決定生死的魔力,只要註明對方的死亡時間、地點、死因,被咒者便會死亡。不少的青年仍受影響紛紛購買《死亡筆記》以發洩心頭之恨。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黃成榮便擔心,這種意識背後所推動仇恨、鼓吹殺人的意念,潛移默化下會使青年產生「不鍾意對方便要對方死」的念頭,長遠會對青年產生不良的影響。

 從上述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電影對於社會個人甚至社會風氣的影響力絕對不容忽視。明光社總幹事蔡志森曾以黑幫電影為例,指出飾演黑社會人物的不乏年輕人的偶像和當紅的演員,如鄭伊健和謝霆鋒飾演的陳浩南、陳小春的山雞、周潤發的Mark哥等,幾乎已成為經典人物,令觀眾對江湖中人的同情多於不恥其所為,青年易因此潛移默化受到影響。如是觀之,為免對社會形成不良的風氣,電影是否應「道德正確」,甚至完全避免涉及不良的情節?

 香港導演陳嘉上在談及導演責任時提到,電影涉及的內容對錯自有影評人抗衡並點出當中的問題。並認為「難道每個導演都要說教?」其實,每個人對電影的理解能力、承受能力和情緒控制(EQ)都會有差異。若電影只一面倒以說教作為目的的話,又難免會墮入樣板戲式的俗套。所以如何避免青年受不良電影的內容所影響,社會、家長及學校等各方面都應關注。

■本報記者 李浩彰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