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李國濤
我在前幾個月讀到一本法國人喬治.維伽雷羅寫的《洗浴的歷史》(許寧舒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1),這是一本學術性著作,資料頗豐,寫得又活潑。
我就想到中國的沐浴史也該有人來寫。不久就看到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的《古代中國文化風情》叢書中的一種,名為《沐浴的故事》。我也讀了,覺得此書只在講與沐浴有關的古代故事,而未能當作一種文化史來深入研究沐浴的發展。雖然也好,總覺不足。也在這時,我讀黃苗子老人寫的《人文瑣屑》(三聯版,2006年8月;《苗老漢聊天》叢書中的一種),其中就有《洗澡》一則,是所謂千字文的隨筆。黃苗子的文章我極愛讀,這位老人真稱得上見多識廣,隨意而談,就能使讀者受益匪淺。這一篇也是。
比如說,關於中國洗浴的開端,當然不是什麼高深的學問,也就使我這樣的普通讀者大開眼界。我在這裡也抄幾句,讀者讀了也會覺得有趣。文中說,「中國人很早就用盆洗浴,公元前一七六六年(或公元前一七八三年),商朝第一次(本文作者以為,此字有誤)皇帝成湯,留下洗澡盆的銘文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經常洗浴,去除污垢,自然有新鮮感。所以《大學》把它記下,教導管理國家的人,時時除垢,警惕腐化。」我這才知道,常見引用的「苟日新」等語,原來是最古的鑄在澡盆上的銘文,古稱《盤銘》。澡盆而有銘文,也可見那時澡盆貴不可言,不是一般人家所能用的。
黃苗子先生又說:「現存較早的中國青銅浴盆是屬於虢國季子白的,長三尺九寸,寬一尺二寸。銘文一百二十一字……」我想,這就是有名的「虢季子白盤」,是道光年間在陝西寶雞發現的,現存中國歷史博物館。黃文還說,「周代已經有浴室,當時叫做『』(音碧)。」我查《禮記.內則》,果然見此字,注云「浴室也」。而且《禮記》規定,子女們每五天要為父母燒熱水「請浴」,「三日具沐」,也就是洗髮。那樣看來,我國古代是既講禮儀又講衛生的了。
我就想起那本《洗浴的歷史》(43頁)裡敘及十五世紀法國人,由於某種傳染病的發生,後來就害怕洗澡會生病,於是只換衣裳不洗澡。並舉例說到一位叫普拉特爾的人,定期到河邊洗衣裳。最後,「在地裡挖個洞,往裡面抖落了一大把虱子,然後用土蓋起來,在上面插個十字架。」他倒是很虔誠的,但現在看來很可笑。而我們的《淮南子.說林》裡卻寫著:「湯沐具而蟣虱相吊」,那就是說,常洗熱水澡就不生虱子了。《淮南子》成書於漢初,比那位普拉特爾的故事要早一千多年呢。
還有,我弄不清中國家居的專門浴室始於何時。皇帝的且不說,一般貴族的,富人的,也說不清。雖然說周秦已有浴室,頗講究,但如何設置,也說不清。新出的《沐浴的故事》重在講故事,建築中的浴室也沒細說。倒是談慈禧喜浴的故事裡,說到有專門為她建的浴室與臥室相連,洗浴水臨時由太監燒好,抬到寢宮,倒進盆裡用。慈禧的年代已是十九世紀了,宮中尚且如此。那麼,秦始皇時有「浴池」,有「陶製的地漏與排水管」,是怎麼回事呢?難道中國的洗浴,到清之時,反而落後了嗎?真也說不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