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5月11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豆棚閒話:沒有氣節的文豪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5-11]
放大圖片

 ■元好問

陳志龍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這兩句詩可謂膾炙人口,尤其第一句,是如今影視劇、小說中情種們常用的台詞。詩句雖然出名,可是作者的名聲卻並非如雷貫耳。我曾經拿著這兩句詩去考周圍的人,問他們詩的作者是誰?考倒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甚至許多中文系學生都記不清了。

 按照錢鍾書的說法,一隻雞蛋好吃沒必要因此就去會見下該蛋的母雞。不過好奇之心人皆有之,為什麼這樣的名詩不能造就一個名詩人呢?

 「問世間,情為何物……」是元好問的作品。 元好問也算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名家,不過通俗的知名度遠不如李杜,也不如小李杜,應該屬於「三線詩人」了。元好問是金朝最有成就的詩人、史學家,又是金元之際文學領域承前啟後的人物。金朝在與南宋對峙時期一直處於上風,可是漢家的正統思想讓歷史忽略了這樣一個朝代,讓後世的學生對它知之甚少,幾乎不被當作一個中國的朝代存在。元好問生於金朝對於他知名度的傳播是不利的,偏偏他又是一個少數民族詩人。他的祖先是北魏皇室鮮卑族拓跋氏,後來跟隨魏孝文帝由平城南遷洛陽,在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中才改姓「元」。

 出生於尚武的鮮卑族,元好問對於自己民族的「背叛」卻是非常徹底的,他的一生都以儒家為正統,甚至把恢復漢唐盛世作為政治理想。元好問生活於亂世,正是元吞併金、宋之際。二十二歲至三十五歲期間,元好問科舉多次落第,並且在戰禍中家破人亡。自三十五歲中博學宏詞科入選翰林院,幾年間仕途漸漸有了一線光明。可是天興二年(一二三三年)四月被蒙古兵俘虜,押赴聊城羈管軟禁,到元太宗窩闊台十年(一二三八年)八月才結束囚徒生活。

 雖然同受儒家文化教育,元好問與同時期許多南宋文人的表現卻截然不同。比如文天祥被俘後,在元朝威逼利誘下毫不動搖,最終慷慨赴死。死後在他的衣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而元好問在蒙古兵攻破汴京之初,就向蒙古國中書令耶律楚材推薦了五十四個中原秀士,有王若虛、王鶚、楊奐、張德輝等等。他對金朝汴京元帥崔立投降蒙古極為痛恨,但對崔立開門投降使得汴京沒有被屠城,百萬生靈免遭塗炭又很理解。元好問後來被脅迫參與為崔立撰寫功德碑,後世認為這是他一生最大的歷史污點。

 只要能興文教、安定百姓生活就是好朝代,這是元好問晚年的思想觀點。他在六十三歲高齡和好友張德輝一起覲見忽必烈,請求忽必烈當儒教大宗師,忽必烈欣然接受了。他倆又提出減免儒戶的兵賦,忽必烈也答應了。至此,元好問徹底把自己當作了新朝代的子民。

 元好問一生推崇儒學,不過他的身上更多的是北方少數民族的務實思想,是個很另類的儒士。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