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5月15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娛樂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戲曲視窗:香港粵劇如何承傳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5-15]

 三月初,「香港中文大學粵劇研究計劃」來信邀請我在九月初舉行的「粵劇國際研討會:情尋足跡二百年」(下簡稱「研討會」)發表論文,並請定下十五條論題讓講者參考,其中一條是「粵劇傳承方式」。

 我擔任「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屬下承傳小組召集人,不覺已有三年,香港粵劇的承傳是小組工作的核心任務,因此,無論是委員會的會議或與粵劇界、研究粵劇的學者接觸,徵詢或聆聽他們對如何繼承和發展本地粵劇的意見,成為必然的話題。

 「研討會」定下的論題是「粵劇傳承方式」,在未談承傳方式前,必須先探討承傳的內容;然而,香港粵劇界或藝評人在這範疇上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舉例說,演出形式方面,香港今天仍有「棚戲」的演出,部分人認為這種演出場地很適合粵劇、很有特色,演員在戲台上有較大的自由發揮空間,持這種觀點的人士不僅限於粵劇工作者、學者,個別的政府人員也曾表示贊同;但亦有人指戲棚是廣場表演的延續,演出環境欠佳,要提升粵劇演出的質素,必須把粵劇和有現代舞台裝置的現代劇場結合起來。表演藝術方面的爭論更大,有主張在舞台上保留粵劇的南派表演藝術的,有認為應該重視傳統排場的,有嘗試減省或改變傳統表演工架,有把粵劇歌劇的、舞蹈化或話劇化的,意見繁多,在有限的資源下,孰重敦輕,誰先誰後,難尋共識。……

承傳面對兩大隱憂

 承傳的另一重要部分當然是如何讓香港粵劇延續下去。在這個範疇內,最大的隱憂有二:一是粵劇工作者(包括演員、樂師、編劇、幕後製作等等)缺乏接班人;二是粵劇缺乏年輕觀眾,若以人數(不是人次)來計,粵劇市場呈現持續萎縮現象。粵劇工作者青黃不接的問題,涉及人才培訓機制和學生來源等因素,簡單地說,戲班內「師徒制」不再發揮「傳宗接代」的作用,但學院課程的畢業生又難以進入職業班,其中的前因後果,正正凸顯香港粵劇藝術的傳統架構和現代社會的矛盾。至於缺乏年青觀眾入場看戲,既存在香港粵劇演出能否吸引年青觀眾的問題,同時也關係中、小學的藝術教育課程和粵劇推廣活動的模式。

 香港粵劇由於是「市場主導」,大部分粵劇工作者對承傳的認識,就是要「有人識做戲」,在局限的生存空間,讓戲班繼續演出;但這種只顧眼前事的態度,有趨於惡化的情況,也許正是讓粵劇衰落的原因。  ■葉世雄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娛樂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