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5月21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人物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香港畫商黃江 開筆耕耘興一方 繪出油畫第一村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5-21]
放大圖片

本報珠三角新聞中心記者:熊君慧、羅珍、劉少輝

 19年前,香港畫商黃江,帶著21個畫工和一疊疊來自香港的訂單,來到深圳大芬村。從此,這個小村出品的油畫就一箱一箱運往香港,再轉銷世界各地;19年後的今天,大芬村已經第三次成為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簡稱「文博會」)的分會場,成為中外藝術薈萃,商界名流雲集的熱土。年近60歲黃江,親身參與每屆盛會並現場作畫,他陪同賓客參觀這座名聞遐邇的「中國油畫第一村」,落力宣傳這個他親手打下的「江山」。

 有位香港人舉家遊歐,在法國花500美元買下一幅《蒙娜麗莎》。回港後,一位行家朋友告訴他:這幅畫就出自深圳的大芬村。可以說,這是在大芬村流傳的比較多的故事之一。

 這故事的背後,是一位香港畫商,改變了深圳的一條村以至大半個中國的外銷油畫市場。

見證19年變遷 一人帶旺一村

 黃江,大芬村的第一位畫商,見證大芬村19年的成長。他說,當年之所以選定大芬村,是由於當地房租比羅湖區便宜,距關口也較近。當時黃江的生意已經初具規模,訂單很多,經常是上千張畫,要求交貨的時間一般只有一個月,最長是一個半月。他經常感到人手不夠用,需要從東莞、廣州、福建等地臨時招人。如果將畫場選在深圳市區,需要為增援的人手辦理邊防證,每次都要花五六十元,極為不便。選在關外的大芬,就方便多了。

 但黃江也指出,過去一份100萬的訂單,可淨賺60萬甚至80萬,現在的利潤已大大攤薄。畫工從過去的月薪18元,漲到數千元。過去只租零星兩棟農民房,如今擴張到七八層樓,租金急增5倍。

 今天的大芬村,早已是今非昔比,聚集了7,000多名畫家畫工,700多家畫廊,每年培養數千學生,年產值3億元。香港從內地進口的油畫中,有六、七成來自這個小村落,再通過香港轉銷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香港、俄羅斯乃至更多國家的油畫商,瞄準了大芬村這塊福地。而最初的元老級、教父級人物——黃江,卻已經看到了前面的轉折。

畫廊越開越多 蛋糕越分越小

 黃江說:「過去找我拿貨的貿易公司都自己進入內地,做這行的畫廊又越開越多,所以,每個人分到的蛋糕就小了。」可話雖如此,年近60的黃江,人生有三分之一時光卻是在大芬村度過,他留戀此處的產業環境,仍然打算紮根於此。

辦名畫工場 創流水臨摹

 1975年,黃江開始在江門投資畫行,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陸續在福建、廣東等地轉戰開畫行。但真正令他「打下江山」的,還是與香港近在咫尺的大芬村。在那裡,他點燃「燎原之火」,將大芬村的油畫銷往世界各地。這位香港畫師,也是大芬油畫發展的見證人,被大芬村人尊為「教父」。

每名工匠畫一部分

 黃江說,他曾在廣州美院學畫,1970年定居香港。他一面打工掙錢,一面在香港美專繼續學習。之後,他有了自己的畫室,開始經營商品畫。在經歷福建、廣東江門等地的「歷練」之後,黃江決定到深圳發展。他先在黃貝嶺開了一間畫室,稍後又在博雅開畫廊,自己畫畫,也教學生,主要還是經營商品畫。因為黃貝嶺租金上漲,黃江1989年領著21名畫工來到大芬,用月租千多元人民幣的價錢租了一棟二層半、面積一百多平米的民房落腳。在那間民房裡,黃江開始了中國內地當時還沒有的油畫加工、收購和出口業務。

 許多港人都認為,油畫是一種耗時、耗工、價貴的高雅藝術品,複製一幅歐洲古典油畫通常要耗數月甚至數年。但是,黃江跳出舊有模式,他在大芬巧妙地將油畫的製作變成流水作業。在大芬村流傳著這樣的故事:一幅名畫幾人分工,每人專畫其中一部分,畫得飛快又逼真,平均起來,這樣的一名熟練畫工,一天可「複製」十多幅梵高名畫《向日葵》。

全球最大供畫基地

 就是黃江這麼一個偶然的選擇,將油畫這種特殊的產業帶進大芬村,並在數年之後將大芬這個小村落推向全中國,推向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土耳其、美國、加拿大等十多個歐美國家的藝術市場。

 黃江也曾抱怨:「現在畫廊太多,客戶就那幾個,大家都在爭奪,以前的徒弟還給我一點面子,可有些外來戶手段很厲害,壓價是很平常的,競爭太激烈了。」看到大芬村的變化,他倒是很高興地說,自己的生意小了,但整個大芬村的生意卻做大了,其實是件好事,整個村供應歐美許多油畫市場60%的銷售量,在世界上已經排名第一。今天,大芬村的油畫年貿易額達數億元,這在以前根本無法想像。」

港企紛進駐 競爭加劇

 由黃江和他的學生在大芬村形成的油畫生產、收購和外銷一條龍作業方式,令「大芬油畫村」規模年年擴大,名聲年年提高。

 然而,正當別人都在想辦法擴張畫室,或者準備以辦美術學校來作畫廠後盾的時候,黃江在大芬的畫室反而「縮水」了,因為他已經不需要設自己的畫室,他接的訂單可轉包給任何一間畫室或畫廠,他的學生大都變成他的代理,或是回家鄉開畫室自己當起老闆。

 「頂峰時期,我的畫室有1,000多名畫工。」黃江回憶當年的「光輝歲月」,不禁有些唏噓,而今手下只有20-30個畫工,回到了當年他獨闖大芬的光景。

 黃江說,鼎盛時期,他的公司作為沃爾瑪的供應商,僅1994年間,就有幾十萬幅畫外銷。「過去大芬村只有我一家供應商。現在不少香港老闆自己跑來大芬村接單,甚至開畫室。」

大商家自己接單自己做

 黃江說:「我以前在內地讀書,熟悉內地。90年代是利潤最高的時期。過去,我一個月拿百多萬訂單很輕鬆,可現在一年的訂單也不過如此。」 

 今年4月剛入駐大芬村的廣藝(大芬)藝術有限公司,就是看好大芬商機的港資企業。董事長袁柳霞過去數年都是從黃江處拿貨,經過香港的貿易公司再出口到世界各地。今年,她已經一隻腳踏入大芬村成立公司,另一隻腳即將邁入她投資至少300萬元建立的畫室,自己接單自己做。

生存模式:行畫養原創

 今日大芬,一塊只有0.4平方公里的地方,卻有1.6萬人居住。隨著聲名鵲起,越來越多懷揣夢想的人擠進這個被成為「油畫界奇跡」的小村,房租隨之上漲。在黃江看來,房租上漲是件好事,說明經濟發展了。

 而另一個難題是,大芬村的畫家如何跳出「畫工」、臨摹的框框,走上所有畫家夢寐以求的原創之路。近年,大芬村畫家的原創畫拍賣曾經採用無底價拍賣的方式,先後拍出數千甚至數十萬的「天價」,可見業界對於大芬村在原創性方面的認可。

借「文博會」揚名

 「原創一幅畫要幾天甚至幾個月時間,擺在畫廊如果無人問津,畫家要交房租、水電、原材料費用,靠什麼生活?」黃江說,十多年來,大芬村的畫家已經摸索出一條「用行畫養生活、用原創滿足藝術追求」的生存模式。

 一邊流失了不少訂單,一邊看到大芬村一年年的變化,黃江仍然感到欣喜。2000年,當地政府開始投入資金改造大芬村,拆遷舊房屋、修路;2002年,布吉鎮政府組織大芬村畫師在鎮政府前面的廣場畫了幾百幅油畫,又組織30多名畫師前往南非、土耳其等國家參觀、推銷油畫。大芬村的名氣日益響亮。2004年,大芬村成為在深圳舉行的第一屆「文博會」的分會場。大芬村借助文博會這個平台,名聲傳播更遠。

 黃江認為,大芬村的油畫發展史和深圳的經濟發展軌跡很相像──最初以低成本優勢承接國際低水平的產業分工,積聚產業能量後,發力擴大規模。一批美術館、博物館、專業演出劇場、油畫培訓中心及酒店等大型配套設施,正在和即將興建。大芬村將參照浙江義烏中國小商品城的經營模式,發展成專業的油畫產銷市場。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人物專題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