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5月30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星日大學 競吸國際人才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5-30]
放大圖片

 ■施春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本報上海新聞中心實習記者王曉潔 攝

本報上海新聞中心實習記者 王曉潔

 香港院校近年強調國際化,既可拓闊本地學生視野,亦可吸引世界各地的精英「落戶」。不少亞洲國家的頂尖大學同樣在瞄準這個目標,出台各種措施以吸引更多海外尖子生前來深造。新加坡國立大學校長施春風、日本早稻田大學校長白井克彥近日參加由復旦大學主辦的「上海論壇」時,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他們表示,大學不僅要培養本土人才,同時也應注重為世界培養更多領軍級人物。巧合的是,在這兩所學校的國際學生中,中國學生均超過了4成。

 新加坡國立大學校長施春風的父親是地道的上海人,上世紀30年代為躲避戰亂,舉家遷往新加坡定居,施春風便是在新加坡出生。他自言,少年時只是老師眼中的普通學生,1961年中學畢業後,他甚至不敢奢望進入新加坡國立大學讀書。但他在新加坡理工學院畢業後獲機會赴美國哈佛留學,不僅獲得了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最後還進入當初自己望而卻步的大學裡做校長。

特別鼓勵學生發揮特長

 施春風指自己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好學生」,他認為自己沒有受到老師的重視,主要是由於當時新加坡的教育體制過於偏重效率,「當時新加坡的經濟實力有限,只能重視大部分學生的需求,像我這樣的學生只佔5%吧,但我一直是聽從自己的好奇心和激情的」。也許正是自己的少年經歷,施春風現在特別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現在我們的教育既偏重效率也重視效果。我們會給不同特點的學生提供不同的機會,以發展他們的愛好」。新加坡國立大學有50%的學生有主修科目,25%的學生是跨學科修讀,還有25%的學生實施彈性學制,修讀時間長短由學生進度決定。

 施春風認為,新加坡深受亞洲儒家文化影響,大部分學生不太敢突破常規、發揮個性,故他提倡在校園中適當提倡西方式、重視個性的文化,「如果新加坡400萬人的想法都很相似就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他指大學缺少21世紀的領軍人才,並希望尋找通過分數之外的其他方式遴選出優秀的學生,「我們希望10%的學生是與眾不同的」。

未來擬收更多中國學生

 要想為大學帶來不同的文化及優秀人才,施春風認為大學國際化必不可少。而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7千多名外國留學生中,來自中國的約有3000多人。施春風表示,未來計劃招收更多中國學生,「我們與北京、上海、香港都有很多的合作交流項目,目前我們每年招收100至200名中國留學生來交流學習,但我希望這個數字最好能擴大到每年300至400名」。他指新加坡是一個開放的社會,一直得益於源源不斷的各地人才的流入,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來到新加坡求學,不僅增加了閱歷,也提高了自身以及本土同學的競爭力。

 新加坡政府亦希望能夠吸引更多海外人才服務於其發展,在今年5月18日,當局宣佈了「旅遊工作計劃」,8個發達國家或城市、包括香港的大學生和大學畢業生可申請到新加坡居住和工作半年。這一新策略被視作加速新加坡與香港人才爭奪的白熱化。但施春風說,「爭奪是battle(搏鬥)的概念,是一個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在以前是很可能發生的事情。但是今天,香港和新加坡的經濟都在向強調創新的知識密集型方向發展。人才的交流頻密,往往能令雙方從彼此的進步中獲益」。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