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6月5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六日戰爭40載 中東悲劇何時了?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6-05]
放大圖片

 今日就是中東「六日戰爭」爆發的40周年,雖然這場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戰僅維持了6日,但卻重畫中東地圖,也重設以色列與鄰國的均勢,在過去數十年對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以至整個中東地區,均有極其深遠的影響。然而在40年後的今天,戰爭帶來的新問題以及一直未能解決的問題,仍然充滿爭議。

 以色列於1948年建國,但鄰近的阿拉伯國家認為以色列佔據了他們的家園,因此一直抵制對方。至1967年6月初,終爆發被以色列人稱為「六日戰爭」的第三次中東戰爭。戰爭從6月5日開始,以色列成功以先發制人方式,在短短6天便將毗鄰的埃及、約旦和敘利亞軍隊徹底打敗。

奪取阿拉伯3國領土

 戰爭中以色列約有700人喪生,阿拉伯人的死亡數字則估計逾2萬人,另有數十萬阿拉伯平民及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淪為難民。以色列在此戰中取得壓倒性勝利,成功從約旦手上佔領東耶路撒冷和約旦河西岸地區,奪取埃及控制的加沙地帶和西奈半島,以及佔領了敘利亞的戈蘭高地,這些土地的總面積足足比以色列原來的國土大3倍半。

 不少以色列人視這場戰爭為國家立國以來最光輝的時刻,但亦有人指此役可能是最大的錯誤,以色列前總理佩雷斯表示:「假如當初我們能夠將這場勝利轉化成和平,我們或者可避免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

 「六日戰爭」的確帶來很多問題,最嚴重莫過於以巴衝突。目前超過24萬以色列定居點佔據西岸4成土地,雖然以色列兩年前拆除加沙所有定居點,但西岸的殖民仍然不斷增加;而巴人一直爭取以耶路撒冷為首都,但以色列已表明絕不容許。

以巴衝突 難解難分

 巴勒斯坦人對以色列恨之入骨,認為對方早在1948年已將他們趕離家園,如今更完全控制他們的生活、土地和財產。巴人多年來一直沒放棄,與以色列持久抗爭,更將以巴問題帶進國際舞台,令以色列終意識到應讓巴勒斯坦人建立屬於他們的國家。

 另一方面,戰敗令阿拉伯國家上了寶貴一課,明白以色列是區內第一強國,不能以軍事方法解決問題。埃及遂以談判方式取回西奈半島,於1979年與以色列簽訂和平條約,而巴勒斯坦實行自治後,以色列亦在1994年與約旦簽署和平條約。  ■綜合外電消息

以巴和平進程 取決聖城

 對於其他人來說,耶路撒冷可能只是一個貧窮小城鎮,但對於猶太教、基督教以至伊斯蘭教而言,耶路撒冷卻是他們共同的聖城,具有難以被取代和獨特的歷史及宗教意義,故耶路撒冷在歷史上曾經屢次「轉手」。正因其地位重要,分析認為以巴要達致和平,必先就耶路撒冷問題達成協議。

巴族居民投訴被歧視

 1967年6月7日,以色列從約旦手上奪取了東耶路撒冷及舊城的控制權,之後將西耶路撒冷與阿拉伯的東耶路撒冷合併,成為一個「重新統一」的首都。為了確保聖城不會再落入阿拉伯人手中,以色列一方面把巴勒斯坦人的數目減到最少,另一方面大量增加猶太人居民數目,而且亦禁止所有戰時逃離的難民返回聖城。

 不過國際一直不承認以色列在東耶路撒冷的主權,各國亦不會在耶路撒冷設大使館。至於一直住在聖城的巴勒斯坦人雖然未被趕走,並獲發以色列身份證,比住在西岸地區或加沙地帶的同胞享有更多特權,但就永遠無法與以色列人民平起平坐,只能在聖城做二等公民,他們投訴遭以色列歧視。

設隔離牆阻巴人入城

 40年過去,東耶路撒冷已被猶太定居點包圍,目前約有20萬猶太人越過以巴界線「綠線」,居住在奪來的巴勒斯坦領土上,發揮將聖城與西岸隔離之效。此外,以色列為削巴人勢力,以保安為由設立隔離牆,並收納了8.8萬猶太殖民者和減少5.5萬巴人;而住在城外的巴人亦必須有許可證才可入城。  ■綜合外電消息

抗爭尚未成功 巴人仍須努力

 以色列在1967年「六日戰爭」中獲得全面勝利,佔領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和東耶路撒冷,整個阿拉伯世界大感羞恥,更刺激了被佔領地的巴勒斯坦人抵抗以色列的箝制。由於後來的內部派系衝突,巴勒斯坦在過去40年來,可謂從未擺脫過厄運。

 為了吸引西方國家的視線,巴勒斯坦人在70年代實行一系列的恐怖戰略,包括劫機、脅持並謀殺慕尼黑奧運會的以色列運動員。在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導人阿拉法特的指揮下,巴勒斯坦人對抗以色列的暴動和起義在1987年至1993年間達到高峰。

 1993年,以巴在挪威奧斯陸簽署了關於巴勒斯坦自治的《原則宣言》,揭開了以政治協商來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序幕。可惜雙方在是次協議未有處理殖民、水源、耶路撒冷和難民等問題,種種問題後來令雙方裂痕更深。

 協議其後因種種爭執而被廢棄,溫和手段既無法令巴勒斯坦爭取到權益,國內的激進武裝組織哈馬斯乘勢崛起,掀起了巴勒斯坦人的內部派系鬥爭。 ■綜合外電消息

六日戰爭時序

 「六日戰爭」以色列奪得西奈半島、加沙地帶、約旦河西岸、東耶路撒冷和戈蘭高地的控制權,約35萬巴勒斯坦人逃離被以侵佔的土地,散居鄰國。大部分人至今仍住在難民營,政治僵局持續至今。

 1967年4月 敘利亞和埃及結盟,與以色列軍開戰。

 5月 埃及總統納賽爾封鎖對以色列至關重要的水路:亞喀巴灣的進入口。

 6月5日 350架以色列戰機突襲埃及飛機場,摧毀停泊在地面的所有戰機。所有阿拉伯大國向以色列宣戰,美國宣佈保持中立。

 6月6日 以色列攻擊當時約旦控制的約旦河西岸,迅速奪取東耶路撒冷,以及被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均視為聖地的舊城。

 6月7日 在坦克戰中,西奈半島的以色列軍隊到達蘇伊士運河。約旦軍隊嚴重受挫後同意停火。

 6月8日 以色列與敘利亞互相發砲攻擊,埃及則同意停火。

 6月9日 以色列向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展開激烈攻擊。

 6月10日 以色列成功控制戈蘭高地。在6天裡擊敗3個阿拉伯國家,全面停火生效。

 6月28日 以色列吞併東耶路撒冷。

 9月1日 阿拉伯國家誓言,不承認以色列或不與其談判。

 11月22日 聯合國安理會通過242號決議,要求以色列軍撤出新近侵佔的領土。 ■綜合外電消息

3以兵難忘哭牆「邂逅」

 3個年輕的以色列傘兵,飽歷戰火的風霜,以敬畏的眼神舉目凝望面前神聖的哭牆。這幅在1967年6月7日,以色列奪取東耶路撒冷時拍下的照片,似乎最能代表以色列的勝利時刻,成為歷史的紀錄。

 相中的3名傘兵卡拉桑提、伊法特和奧什里,如今已是6旬老人,但他們仍能回憶起當時的心情。「那是人心振奮的一刻,很真實的宗教經驗。」64歲的卡拉桑提回憶說,「我心撲撲地跳,有些士兵看著哭牆,也流下淚來……那是很純潔神聖的圍牆,每次站在那裡都令我顫抖。」

 據聖經記載,哭牆(又名西牆)是猶太人第二座聖殿的其中一面牆,是猶太人禱告的神聖之地,但由於19年來一直置於約旦人控制下,以色列人無緣接觸。站在中間的伊法特現在已年屆63歲,他說當時太過專注於這幅圍牆,忘記了如何拍下的這幅照片。

 他們3人也因這幅相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每年至少重逢一次,聚在一起話當年,近日他們相約再到哭牆影相,擺出40年前的姿勢。   ■綜合外電消息

佩雷斯遺憾生靈塗炭

 現年83歲的以色列前總理佩雷斯指出,1967年爆發的「六日戰爭」既為以色列帶來希望,令其成為區內強國,但同時也帶來令人意想不到的錯誤,導致更多戰爭發生,造成區內局勢動盪不安。

 以色列在「六日戰爭」取得令人震驚的勝利,殲滅3國部隊,佔領大量土地,變成阿拉伯領土上的佔領國。以色列至今仍控制著當年佔領的部分領土,並任由數十萬猶太人移居當地。

 自1967年「六日戰爭」後,佩雷斯多年一直擔任政府高官,至今仍致力與阿拉伯國家及巴勒斯坦和談。榮獲1995年諾貝爾和平獎的佩雷斯表示,以色列發動六日戰爭,原本是憂慮阿拉伯國家聯合起來襲擊以色列,並未打算長期佔領那裡的土地,「戰爭的目的不是佔領,但這卻是戰爭的結果。這次戰爭及其勝利對以色列來說最銘心刻骨。若我們能將這次勝利轉化成和平,或許就能阻止後來發生的戰爭。」  ■綜合外電消息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