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6月7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太湖怎麼了?三之三•問湖哪得污如許 何方官員應問責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6-07]
放大圖片

本報上海新聞中心記者 劉靖雲 實習記者 凌馨、趙飛飛

 昨天正值世界環境日,國家環保總局發佈的《2006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中國的七大水系中,太湖與滇池水質同為最差的劣五類。一位無錫市民無奈說道,現在有無錫人把那首膾炙人口的民歌《太湖美》歌詞,改為「太湖霉啊太湖霉,霉就霉在太湖水」。環保總局副局長張力軍在日前的國務院新聞發佈會上,否定了太湖藍藻潮是「天災」的說法,認為「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藍藻危機」造成的損失目前還未有官方數據,但肯定不會是小數目。那麼,相關的責任應當由誰承擔?

 無錫市政府在應對這場公共危機中的速度與態度空前積極,但在如何盡快消除藍藻,恢復城區的清水供給、建立長效機制等關鍵問題上,依然沒有給出具體的時間表。藍藻危機高峰之時,齊聚太湖飯店商討對策的一些專家搖頭表示,這是一場遲到而又被動的會戰。河海大學水資源環境學院博士生導師崔廣柏分析道,按這麼治理下去,前途非常渺茫。

 澳籍著名水環境治理學家劉光釗對本報記者表示,截止昨天新聞報道裡,可以看到太湖藍藻的治理依然以打撈為主,雲南滇池的水域面積遠遠小於太湖,這麼多年的打撈,藍藻卻越撈越多。何況太湖打撈出的藍藻如果埋入地裡,會污染到當地土壤,倒入長江,下游的城市水環境也同時面臨考驗。

 「有關官員如果長期把原因歸於不了解而逃脫責任,那麼國內的問責體制就該完善。」劉光釗對記者介紹道:「5年前澳洲悉尼市自來水裡發現大腸桿菌超標,從州政府環境資源部到悉尼水務局的官員幾乎全部被撤職,政府讓悉尼市民務必把水煮熟後喝,並且每周給每個市民補貼25澳元(約合164.7港元)。中國在問責機制上要走的路依然很長,應該向國外學習。」

 劉光釗建言:「國內政府對環境工程項目應該停止採用招標的方式,貓膩太多了,可以直接採用企業制,拒絕有過失敗業績的公司參與,工程上馬後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對於企業要罰到他們破產,對於官員則要一路追究到底,有徇私舞弊的要承擔刑事責任。」

小鎮頂風排污 料有官員落馬

 6月3日下午5時30分,無錫市委常委、紀委書記陳振一,副市長談學明,受市委書記楊衛澤的委託,專程趕往宜興市周鐵鎮,處理當日周鐵鎮兩家化工企業「頂風排污」被央視曝光的問題。

 太湖「藍藻危機」未過,周鐵又被曝光,陳振一形容對無錫的形象「雪上加霜」。他說,中央十分重視太湖的污染問題,溫總親自做了批示,曾培炎副總理還與無錫市委書記通了電話,省委書記李源潮親赴無錫。陳振一在會上表示,先不要問兄弟城市也在排污,「首先要把無錫的事情做好」。

 陳振一拋出一連串的問題追問當地官員,那些化工企業「手續是否齊全?什麼時候批的?企業規模多大?廢水產生量是多少?」當即要求「不達標企業一律立即關閉」。陳還說將向市委建議建立「行政責任制」,實行「屬地負責」,不能很好解決環境污染「紀委要追究」。他當場表態,對兩家企業排污被曝光,周鐵鎮「領導班子裡必須有人要負責」。

 當晚7時30分,宜興市所有鄉鎮黨委書記開始統一行動,對自己負責的轄區企業進行排查。

專家:污廠創利受保護

 面對太湖水域污染嚴重、藍藻大爆發的問題,長江保護問題專家、水利部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前局長翁立達表示,十多年來的太湖治理,成效「說『甚微』也不過分」。而分析問題的原因,則在於排污嚴重、地方監管不力、相關部門內耗嚴重。

聽聞「天災」直搖頭

 問及此次藍藻大爆發的原因,翁立達表示,有些政府部門領導將原因歸於天氣等自然因素的做法,「我聽了真是搖頭」。在他看來,太湖水患要根治,關鍵就是要截污。而這邊治理那邊污染的情況,則是「最要命」的。但翁亦認為此次太湖藍藻大爆發「也是好事」,能給大家敲個警鐘。而若此事真能引起各方對太湖水域污染的重視,「我真是謝天謝地」。

不信地方「不知情」

 翁立達坦言,其實在長江水域包括太湖水域,哪些企業在排污他們都清楚,「也通報了相關部門」,但對方只是「無奈」。這暴露出地方環保部門的監管無力。他覺得治污是環保部門最根本的職責,任何其它部門都無法替代。但「更要負責的是地方政府」,因為環保部門的「烏紗」掌握在各級政府手中。

 翁質疑地方政府並非沒有掌握企業排污的情況,有時甚至變得「串通起來做假」。他話:「你就是關掉幾個廠又怎麼樣呢?處理不痛不癢的;還把它當寶貝,是利稅大戶、創匯大戶;還要這裡保護那裡保護。我說真是活見鬼啊!」

各部爭權內耗嚴重

 除了地方政府需要問責以外,這位長期工作於一線的水資源保護專家指出,相關部門間的爭奪權力,亦導致內耗嚴重。早在2002年,溫家寶總理就於一次治理太湖的相關會議上明確表示,太湖流域水資源保護局由水利和環保兩大部門共管的情況,應「維持現狀不變」。但讓翁感到遺憾的是,水的問題涉及水利、環保、農業、交通等各大部門,卻至今仍未形成合力。

 治污是根本,管理是關鍵,翁立達呼籲盡早建全流域為主、區域為輔的水資源保護機制。《水法》已經明確了流域管理的機制,但現在仍是以區域管理為主,缺乏整體計劃和統籌,亦可能形成責任推諉,「不適合水的流動特性」。

造污大戶 竟膺「國家環保模範」

 著名的環保作家哲夫受邀曾連續6年隨行「中華環保世紀行」考察團,足跡踏遍中國的主要山川、河流、湖泊以及林區。對於宜興在2006年被評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哲夫今日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言辭激烈:「這肯定是不合格的,誰知道是否有人在裡頭做了手腳。」哲夫與當時設立該模範城市獎項的環保總局局長交情甚深:「可以說,總局領導設立該獎項的確是想一心一意改善地方環境,但是底下執行的人有太多的利益牽扯,這樣一個榮譽稱號給了一個根本不夠格的城市。」

兩農民狀告環保總局瀆職

 據《新京報》報道,5月9日,宜興人許潔華和浙江人陳法慶向北京市一中院遞交訴狀,要求環保總局撤銷太湖周邊城市宜興的「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稱號。

 報道稱,陳法慶和許潔華的丈夫吳立紅都是民間環保人士。吳立紅提供的數據顯示,宜興市有1,600多家化工企業,幾年來,各方媒體以「幾十萬條魚神秘死亡」等標題報道該地區污染情況。在得悉國家環保總局授予宜興「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稱號後,吳曾多次向環保總局反映情況,並要求撤銷這一榮譽,未果。

 去年10月30日,吳與陳法慶決定聯名起訴國家環保總局瀆職,要求撤銷該稱號。據稱,吳立紅於2006年10月27日至2007年4月12日期間拍攝了100多張照片,並採取83瓶各色污染水樣留作證據。另據《新京報》5月24日報道,吳立紅本人因「涉嫌以環保為名敲詐勒索」自4月13日起被宜興警方羈押,故其妻代為完成訴訟。

中央成立環保組 溫總掛帥

 前天(5日)是世界環境日,下午,著名的環保作家哲夫在北京參加了由副總理曾培炎出席的環境保護主題的會議。哲夫向本報透露,目前國內的環境持續惡化,國務院已經成立了由溫家寶總理擔任組長的節能減排領導小組,另外節能減排執行小組組長也由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親自擔任,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對於解決環保問題的決心和重視程度。

農村成監管軟肋

 據悉,目前太湖的外部污染源主要有工業污染、農業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三大類。其中,工業污染主要集中在紡織印染業、化工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食品製造業等領域。近年來,隨著產業轉移加快,一些技術含量低、污染嚴重的工業企業轉移到了監管相對薄弱的農村,大量工業污染沿著河網進入太湖,使太湖工業污染控制更加困難。

太湖太累了

 國家環保總局的調查顯示,自2005年底松花江事件以來,內地一共發生140多起水污染事故,平均每兩三天發生一起。2006年全國十大環境事件,7起與水環境污染直接相關,其中有4起直接影響到附近居民的飲水安全。

 據有關部門同時對全國近14萬公里河流和322座水庫進行的水質評價,近40%的河水受到了嚴重污染,三分之一的水用於農業灌溉都不合格。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孟偉說,湖泊是很大的自然系統,但長期以來我們不加節制地開發利用它,導致了湖泊系統性問題的出現,跟河流相比,湖泊更需要「休養生息」,太湖的事件是一個強烈的信號。

 孟偉認為,讓太湖「休養生息」前提是所有的污水都不進太湖,讓湖泊慢慢分解吸收已有的污染物,10年到15年讓太湖恢復往日的山清水秀應該是沒問題的。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