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6月11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視野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尋找中學生好書的普遍價值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6-11]
放大圖片

文:袁兆昌

 「中學生好書龍虎榜」(好書榜)已辦到18屆,每年投票總數和批評之聲均有增無減。有陳姓專欄作家批評中學生「好書」的原則是不能厚、不能悶、不能深、要投其所好,更指閱讀風氣一代不如一代。

 好書榜每年都邀師生、出版社、編輯及作者提供新書資料,再經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從中揀出候選書,向學校和書店推廣。上榜書籍可以反映一時一地學生閱讀文化:近年閱讀氣氛產生了甚麼變化,正在面對怎麼樣的一個現實,提醒我們要多做甚麼去優化良好氣氛,或改善閱讀風氣。

 每年總有人暗諷當今中學生閱讀水平,又認為作者只會寫年輕人愛看的故事,文學巨著難吸引學生等。其實,學生固然要反省自己為甚麼讀這些書,但批評者到底有沒有想過政府、文化界及教育界具備足夠資源去推動文化的人士,除了只會發空槍抱怨這一代比不上自己之外,自己又做了甚麼?

閱讀風氣的傳承

 積極推動閱讀風氣,並有強大動員力的,數數看:近日冒起的香港教育城書榜,電子化票數維持一萬票上下;今屆教協、港台和圖書館合辦的好書榜,則有近17萬票。如果香港有18萬名閱讀文學巨著的中學生,那麼無論哪個界別的人士,在營造閱讀氣氛的工夫上,定是作了很大的努力。最諷刺的是,這邊廂中學教育文學課程已成了邊緣科目,那邊廂卻有人怪責中學生不讀文學書。中學教育的識字量、閱讀量和作文字數要求一直不高,硬把教育的賬歸咎於一眾作者和出版商,可笑也可哀。

 書榜文化始於何時,大可先數第1屆好書榜。當年入選作家包括:魯迅、張愛玲、金庸、亦舒、阿濃、杏林子、林海音、三毛等。論作者,現代、當代文學大師落場列陣;論讀者,能有此等閱讀文化,簡直可稱普及教育精英化。時至今日,有多少學生愛讀金庸、張愛玲或三毛?亦舒向來是現代女性追求獨立的象徵,魯迅和林海音作品更為中學舊課程必讀、新課程選用。倘當年有人依陳氏法則評定「好書」,那麼杏林子和阿濃作品說不定也慘被對號入座──難道不厚、不悶的書,不能深入讀者心靈?這種評鑑書籍的輕蔑態度,對培養學生品味又有何幫助?

文化奠基者豈容漠視

 陳氏還道:「選舉十本好書,可能是書商為求促銷之舉」,這種論調未免失之偏頗。那一代書商有何紫創辦的山邊社、台灣過江龍皇冠出版社,他們各有兩本作品入選十大;已故出版人劉文良創辦的天地圖書、以金庸武俠小說起家的明河社、主打文學書籍的香港三聯書店和台灣九歌出版社各有一本。如若好書榜如今被「可能」認定已淪為書商促銷,確「可能」對上一代文化奠基者、好書榜主辦單位有不尊重之嫌。批評者往往空得一腔義憤,不知就裡,漠視好書榜歷史而胡亂敲鐘,是為好書榜文化所生的噪音。「可能」的現實往往被描述得過於黑暗。

 好書榜所呈現大眾中學生的閱讀品味,比較第1屆和近幾屆榜列,大致有以下幾種:愛情小說(張愛玲、亦舒、馬翠蘿、黃虹堅、韋婭)、人物傳記(鄭豐喜、呂宇俊、張宏艷)、流行小說(金庸、鄧潔明、麥曉帆、袁兆昌)、散文集(阿濃、王貽興)、生命教育(杏林子)和文藝小說(魯迅、謝曉虹),今年更有翻譯小說(C.S.劉易斯),甚至連詩集(鄭鏡明)都入選,誰說這一代人嫌悶?

貼近社會的「好書」

 公開票數,確能讓我們看清一點:入選十大的共得81,989票。別忘記好書榜其餘50本好書,包括黃慶雲、董啟章等作家,也共得87,511票。今屆高票(12,381)當選作品有翻譯小說(C.S.劉易斯),第2位(12,243)則是流行小說(袁兆昌),第3位(11,995)為人物傳記(呂宇俊)。前者有電影媒體配合,後二者則為學生個人價值追求的小說、如何打破失敗學生宿命的傳記,貼近學生生活之餘,亦不無反省教育制度的方向。

 書榜中又不乏城中具才華的明星作家。張宏艷與王貽興皆在幕前工作,前者任新聞主播,後者主持電視文化資訊節目,當選除了書籍水準高之外,相信與學生習慣留意電視媒體有關。常言這一代學生都活在龐雜紛亂的網路世界裡,如何為學生建立座標,使命仍需繼續履行。但若批評老師要求學生做讀書報告,只以量為標準,對不愛看書的學子,定以淺顯易看、頁數少為原則,則輕視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讓老師讀後神傷。

 文化事業誰來接棒?

 其實,文化界一直努力做事,每年牛棚書展都有別出心裁的選書活動,文學雜誌《字花》去年亦曾辦過學生時代好書另類閱讀調查。走筆至此,不無感慨:今年我又誤打誤撞上了好書榜,有機會與一眾文友於文學雜誌編務上引進文藝普及化思維,冀在普遍價值外萌生更高素質的閱讀口味。若漠視好書榜作為時代文化奠基之重要、反映中學生閱讀口味之準確,以及如何傳承上一代為未來樹立的時代座標,文化事業還有誰去接棒?我們也有份參與書寫、評判這段歷史,期望有更多更具意義的、探討書榜文化的討論。

 (作者於嶺南大學中文系畢業,現職出版社編輯,兼任文學雜誌《字花》編輯,曾獲青年文學獎、中文文學創作獎)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視野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