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6月12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一場沒硝煙的戰爭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6-12]
放大圖片

 ■袁國勇認為,香港是憑藉傑出人才和團結精神打敗沙士。本報記者高仲明 攝

本報記者 林賽香

 狄更斯的《雙城記》中有句名言:「這是最好的時候,也是最壞的時候」。十年特區歷史中,也有過這樣一段有血有淚的歲月─2003年沙士襲港。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本港醫學界贏了漂亮一仗,贏了疫症、贏了逆境、贏了世界的尊重;臨陣「主帥」之一、港大微生物學系主任袁國勇及其團隊拆解沙士面紗,成為世界第一人,成果令世界動容。

 但299條人命已經在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爭中斷送。每當想起一個個曾經鮮活的生命在指縫間逝去,袁國勇的心總是難以平靜,難過惋惜之餘,那股從未如此逼近的恐懼感也令他餘悸猶存,他坦言:「我也曾擔心過下一個(染病)是我自己」。恐懼,人之常情,但並沒令袁國勇與本港醫護人員退縮,「人只可以做自己當時可以做的事,如今回想過去,我仍對自己當時所做的一切無悔。」

 顯微鏡下的微生物,對袁國勇而言是另一個大千世界,箇中奧秘教人驚歎不已。醉心於千變萬化的細菌、病毒世界近20年,每日都有新發現,他就彷如福爾摩斯,循不起眼的蛛絲馬跡追蹤疾病元兇。從沒一種病毒或細菌能令他感到畏懼,直至遇上沙士。

恐懼,源自於不知所以

 2003年給袁國勇的烙印是恐懼,是一種源自於不知所以的恐懼。「到底是甚麼原因令人發病?」「怎樣醫治?」這兩個問題,不斷在袁國勇腦內打轉,但這是一場限時的戰事,每遲一刻猜破謎底,就多一條人命在指縫間消逝,「對每個病人的印象我都很深刻。很多原先是好大隻、好健碩的人都垮下來。亦有一名急症室醫生,才20、30歲,兩邊肺已經白了,肺功能全沒了,每日吸著100%氧氣,肺部谷到爆才能吸呼。」

抉擇,兩害相權取其輕

 生死之間,高劑量類固醇是唯一能帶來一線曙光的藥物,縱然袁國勇也明白高劑量可能帶來骨枯等後遺症,但在刻不容緩之間,再沒別的好路走。「當時沒有其他藥了,要命或是要其他?」最後他還是認為生命是最寶貴,採取「兩條腳走路」,邊建議病人服用類固醇,拖延壽命,邊破解病毒基因,研製更有效的藥物。「現在想起,我仍無悔。事實上,在科學家的世界裡沒有絕對的,在那個時刻,只能在各種方案中找一個相對來說最好的。我們已盡了力。」

勝利,香港能量全球讚

 抉擇有時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同樣地,勝籌也沒有絕對。縱使香港醫療研究所投放的資源與外國相比,簡直是微不足道,但袁國勇仍深信,港人永不服輸的拚搏精神是大炮,傑出的醫療研究員是子彈,香港定能打贏這仗,只要全城市民同心抗疫,香港就朝勝利走近了一大步。「加上我們的醫療團隊裡,其實有許多傑出的科學家,萬眾一心,我們就是憑這些東西取勝別人。」

 事實亦證明,香港這彈丸之地,迸發出來的能量震懾全球,經過三星期與病毒日以繼夜的搏鬥,袁國勇領導的研究小組終於從猴子的細胞中,成功研製出血清快速測試法,率先發現沙士樣本裡有冠狀病毒,並於2003年3月27日向公眾宣佈這個充滿辛酸的喜訊,4月中被世衛組織承認該研究結果,協助全球擊退疫症。

 一時間,香港的醫療成就全球矚目。袁國勇卻謙虛地說:「這件事(沙士一役)不能令最差變最好,香港的醫學水準亦不會因為沙士由第十流變成第一流,我只可以說那個時候,我們讓世界知道香港合乎水平。」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