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6月17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香港專才耀浦江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6-17]
放大圖片

 ■上海徐匯區。

本報上海新聞中心記者 畢方方實習記者 趙 錚

 香港回歸祖國十年來,滬港兩地各方面各領域的交流合作越來越緊密,自2001年上海推出「引進香港千名專才」計劃,CEPA實施後,滬港人才交流更上一層樓。截至2007年4月,上海地區已引進「香港專才」1,769名。其中,更有幾位專才受聘於上海的政府 部門,成為「局級」幹部,現任上海徐匯區旅遊局副局長的鄧詠茜便是其中一位。鄧詠茜在徐匯區旅遊局創立了24小時新聞發言人制度,編著英文版衡山路導遊書,以自己的敬業、勤奮,漸漸融入上海公務員角色。如今她已在上海工作將滿3年,鄧詠茜說,「從裡面」看內地,內地並不像境外所報道的那麼片面,不過的確還需在資訊透明度方面有所改進。

 作為上海旅遊業第一位來自香港地區的政府官員,鄧詠茜出生並成長於香港,曾經在《南華早報》、《商業週刊》以及香港商業廣播電台任職記者、助理編輯及高級記者職務。之後,鄧詠茜轉投ACCA特許會計師公會任職大中華區公關主管,負責媒體推廣。3年前的一天,鄧詠茜忽然接到獵頭公司打來電話,表明上海要招收公務員,不知她是否有意向。

北上「闖」業:想在「體制內」感受內地

 做記者時的鄧詠茜曾多次往來上海和香港間。對於上海的印象是一個有活力的金融中心。但當時因採訪內容局限,和私營企業交流溝通較多,和政府部門的交道比較少。作為香港人,對於內地官員的作風亦早有耳聞,不過,鄧詠茜認為,在體制外看到的可能和走入體制內所體會的完全不同。生性喜歡挑戰的那當時認為,在上海做公務員的機會,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碰到,對於這個「送上門」的運氣不應錯過。

 之後,鄧詠茜花費很長時間用EMAIL就工作內容方面的問題和對方進行溝通。上海方面亦安排了網絡視頻面試,雙方互相提問,答疑解惑。鄧詠茜非常關心,徐匯旅遊局為什麼要找一位香港人來擔任副局長的職位。對方的答案是,希望通過引進有國際公關經驗的人才,使徐匯區的旅遊產品可以和國際接軌。鄧詠茜覺得,這份工作自己可以勝任,而且很有興趣去嘗試。

放棄港業 好奇心引領選上海

 不過對於鄧詠茜來說,雖然在上海做公務員是份非常有誘惑力和挑戰性的工作,但要她真的放棄在香港多年積累的一切,決心非常難下。鄧詠茜的父母和朋友也勸她三思而後行。畢竟在香港,她已經做得非常不錯,如果去上海,一切都要重新開始,而且不知道未來能否在上海立足以及繼續做下去。萬一在上海的工作不順利,再回到香港又會不會脫節呢?

 三思而後行的鄧詠茜還是帶著記者強烈的職業好奇心選擇來上海。2004年11月,她帶著三個大箱子,裡面塞滿媽媽替她收拾的衣服、藥品,乘上飛往上海的班機。

試推「新政」:引入真正的「國際理念」

 身為徐匯區旅遊局副局長,鄧詠茜的工作是負責徐匯區內旅遊景點,如衡山路酒吧一條街、龍華廟會等的宣傳和推廣。擁有豐富公關經驗的鄧詠茜一直想把開放、開通的國際化公關理念在旅遊局內加以運用。不過在此之前,鄧詠茜首先要經歷的是漫長的磨合期。

信息開放 隨時答境外記者問

 兩種制度、不同文化,這位此前習慣以批判眼光來看待內地的香港記者,如今要以寬容和理解的心態來接納內地公務員的工作模式。就像鄧詠茜逐漸接受上海菜「濃油醬赤」的過程一樣,一年多後,在徐匯旅遊局同事的配合下,鄧詠茜首先推出了「24小時新聞發言人制度」。她和同事分別在一周的不同時間值班,手機號碼向需要信息幫助的境外記者開放,記者可隨時致電。因為鄧詠茜的特殊身份,向她諮詢的境外記者格外多,常常打爆她的電話。這個顯示徐匯區旅遊局在信息開放上態度開明的舉措,至今在上海各區仍屬唯一。

 鄧詠茜還花了半年時間,收集資料、照片等,和同事一起編著衡山路英文導遊書。鄧詠茜希望借助英文版的介紹,可以深化衡山路酒吧一條街在海外旅遊市場的印象,亦吸引更多在上海工作的「老外」。她特意挑選英文好的同事,分工負責不同方向的內容,然後統一匯總到她這裡,由她修改不準確的英文措辭、年份數據等等。為了這本書,鄧詠茜在半年內幾乎天天加班。在去年的行業評比中,鄧詠茜他們編著的這本書獲得旅遊產品推廣的優秀獎。

倡說英文 推港式辦公室文化

 此外,鄧詠茜推廣港式辦公室文化,就是什麼都用英文。雖然內地同事「太羞澀」,總是怕說錯,不好意思講,她就自發利用公餘時間開班教上海的同事學英文,還特地用英文撰寫電郵給下屬,迫使同事在回覆時也要用英文,遇上語病句子,她還會幫忙修改。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