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07年6月20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3病人「通波仔」身亡 死因庭跟進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6-20]
放大圖片

 ■「通波仔」手術死亡率本來不高,最近更有新法「通波仔」,圖為醫生在介紹該種手術。資料圖片

 【本報訊】三名心臟病人,上月底分別在伊利沙伯醫院由同一名醫生進行俗稱「通波仔」的手術後,出現併發症及器官衰竭死亡,事件已交死因庭跟進。

 伊利沙伯醫院證實,2男1女心臟病人上月底因為心肌嚴重梗塞,在伊利沙伯醫院分別做「通波仔」手術。手術期間,因出現併發症及器官衰竭,病人搶救無效死亡。伊利沙伯醫院發言人表示,三個案的病人都患有急性心肌梗塞,因情況緊急而要做手術。

先後由伊院同一醫生進行

 第一位是46歲男病人,因心臟病發入院,手術時要放入支架,但血管爆裂,令心臟停頓死亡。第二位是80歲的老伯,手術前原本要注射顯影劑,檢查哪條血管阻塞,但不察覺針筒的顯影劑已用完,打了空氣入病人的心臟,即時死亡。最後一位是99歲的婆婆,她有3條血管阻塞,但醫生放入金屬支架的時候,懷疑未發覺其他血管的分支複雜而出問題,使病人血管栓塞。

院方稱不涉醫生醫術問題

 發言人稱,院方已向死者家屬致慰問,醫生事前已向病人及家屬解釋風險,得家人同意後才做手術。院方指3宗個案屬個別組群事件,不牽涉及個別醫生醫術、能力或其他安全問題,毋須暫停有關醫生的手術職務。負責通波仔的醫生必須有心臟專科資格,心臟科主管每周會檢討和調查手術出現併發症和死亡的個案。

 此外,發言人否認事件與人手不足有關,表示伊院心臟科由9名醫生團隊組成,不存在人手問題。過去一年沒有醫生流失,負責主理這類手術,包括這3宗個案的主理醫生,都有15年或以上經驗。

手術年逾千宗 死亡率0.6%

 公立醫院在03至06年進行超過18,000宗通波仔手術,死亡率是0.6%。病人如果有急性心肌梗塞和心臟休克,死亡率分別是6.3%和21.6%,與國際標準相符。而手術後出現併發症的比率是1.6%。伊利沙伯醫院每年平均有1,200至1,300宗通波仔手術,六分之一會由心臟專科醫生負責,每位醫生一年處理200至300宗通波仔手術,平均整體死亡率為0.6%。

醫生:年老病人不宜通波仔

 心臟科醫生鄭德富表示,病人年紀大或身體狀況較差,都不宜做通波仔手術。醫學會會董兼心臟專科醫生黃品立表示,慢性心臟病患者通波仔死亡率只是介乎0.1%至1%,急性的便高達5成,但施行手術時都會有嚴格程序監管。「通常是一個主診的手術科心臟醫生做,另外會有一個醫生幫助,兩位都應該是很有經驗的醫生,另外還有一組很有經驗的手術室護士和同事幫手,來決定到時採用什麼策略去做手術。情況若不穩定,我們亦有其他藥物幫助情況危急的病人。」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指,事件可能與醫院資深醫護人員不足有關。他促請醫管局應加強監督指導及正視醫生流失問題,及改善醫生待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