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6月25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居屋復建 見仁見智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6-25]
放大圖片

 本港政府自03年起停售居屋至今已有3年多,隨著本港經濟市道近年復甦,市民的消費能力及信心回升,政府於今年起開始重售剩下的居屋。被喻為九龍「居屋王」的黃大仙啟德花園二期,就於本月接受申請認購,吸引逾萬人次參觀示範單位。有見及此,有議員就促請政府復建居屋,為不停增加的本港人口提供安身之所。

 在探討有關建議是否可行前,讓我們先來簡單了解居屋的概念及歷史。早於70年代,港英政府眼見人口增長的速度日漸加快,於是便宣佈推行「十年建屋計劃」,於計劃前期興建了近30個公共屋苑項目,讓約50多萬的居民獲得了棲身之所。到了後期,港府將政策重心放在那些既不夠條件入住公屋,又缺乏足夠資產自置物業的「夾心階層」上,推出由政府興建半價房屋的「居者有其屋計劃」,從而提高市民自置房產的比例,紓緩公屋供不應求的問題。

孫明揚02年九招救市

 但由於港英政府錯估形勢變化,該十年計劃只解決了約100萬人的住屋需求。此後,政府仍興建更多居屋以應付需求。及至本世紀初,本港樓價隨著市道不景氣而大跌,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於02年底推出所謂的「孫九招」,希望穩定樓市。當中措施包括停建居屋並暫停銷售已建的居屋。

 復建居屋的聲音再次響起,與部分市民至今仍未有能力置業有關。當居屋停建及停售後,物業市場自我調節功能的效果仍未見理想,樓價亦因發展商投資成本增加而上揚。如近日有地產發展商成功以24億元勾出馬鞍山的一幅住宅用地,有地產界人士就預期,建成的單位的發售呎價將近6000元,即一個約600呎的小型單位,售價便高達300萬元。如果攤分為20年供款期,每月的供款要1萬多元,超出不少年輕市民的經濟負擔力。這同時亦意味著年輕人置業的年齡將推遲,間接令本港出生率低下的問題難以改善。

 此外,近年本港的私人住宅單位出現「豪宅化」的問題,亦讓不少有意置業的小市民卻步。一些住宅開售時,發展商總愛用各種方式誇耀樓盤如何豪華高貴,例如動用千萬拍攝樓盤廣告,以外國高尚住宅地區來為樓盤命名等。當發展商紛紛把這些中小型住宅包裝成豪宅出售,其樓價亦因而被大幅抬高。草根市民沒法負擔這些私人單位,往往就只能依靠舊樓或二手市場置業。

房委會自給自足成疑

 復建居屋似乎還能挽救可能出現財政危機的房委會,自98年房委會改組確立其「自給自足」的財政安排後,其主要收入便來自出售居屋所得到的盈餘。雖然近年停售居屋,但房委會仍可靠以領匯方式出售商業資產保持財政健康。問題是,現時房委會既然放棄了來自旗下商場的收益,未來單靠收取公屋租金是否能做到自給自足?

憂復建打破市場平衡

 不過,社會上有不少人對復建居屋持反對意見。有人指出,政府近年脫離售樓市場,不再動用納稅人的錢去干預市場運作才是合適的做法。如果再次興建居屋,只會重犯過去打破市場平衡的問題。有地產商指出,本港過去10年間整體樓價已下跌了近44%,而目前二手私人樓宇市場,亦能提供與居屋價錢及面積相若的私人單位供市民購買,而其周邊配套甚至轉售潛力其實均較居屋優勝,市民要置業其實不成問題。如果政府復建居屋,就會讓二手市場出現「去貨」速度減慢的情況,從而令部分業主抱持「按樓不動」的心態,最終出現樓價高但零成交的矛盾局面。但亦有分析指,居屋復建將帶動市場的多樣性,令售樓市場重現競爭及流動性,並由市場的「無形之手」調節出最合適的售樓價格,讓市民能夠提早「上車」。  ■記者 夏志禮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