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吳雨亦坦言其實現時還未有一間香港唱片公司在內地已經賺錢。
英皇娛樂集團行政總裁吳雨,本為資深電視人,96年加入華星開始了在唱片界的事業,到01年轉往英皇發展至今,吳雨見證了香港娛樂圈由70、80年代的高峰跌至後期的谷底。如他所言,舊時社會的人都較單純,娛樂亦較少,喜歡一個歌手就會死心塌地,翻版又未出現,歌迷要聽歌就會買碟,在70、80年代,一張唱片至少會賣廿多三十萬張,賣十萬張已經算差。
到了96、97年代,雖然有翻版問題,但樂壇還未至於一池死水,可是2000年起,受到非法下載的打擊,業界陷入了前所未見的惡劣境況。吳雨指出,雖然業界積極研究合法下載的新銷售模式,但始終未成氣候,而舊的銷售渠道依然有其效用,這都令業界面對青黃不接的問題。
回歸救了「絕望」歌手
香港音樂界十年內面臨前所未有的重大危機,但亦因回歸兩地各方面的融合,發掘出新的機遇。吳雨透露很多在香港或台灣站不住腳的歌手,往內地演出便成了他們的事業救星。在香港不算當紅的歌手,往內地唱一首歌可收十萬八萬,一年在全中國演出隨時可賺得一千幾百萬。
回歸後工商界全力進軍內地市場,港台兩地及海外各種商品紛紛攻佔有十一億人口市場,廣告宣傳是不可少,港台歌手是最大得益者,衣、食、住、行、健康美容、產品的代言人,商店、商場的開幕剪綵、登台開演唱會,都請港台歌手,完全可以補救了他們在唱片市場的慘淡收入。
當然正如吳雨講這些報酬都是歸於歌手本人和經理人,唱片公司不能從中得到很大益處,只可以得到免費宣傳,慳了些宣傳費。
正因目前純靠出唱片只會蝕本,有見及此,英皇在內地發展亦奉行一條龍制度,由製作、歌手管理、演唱會,一手包辦。由於英皇在內地建立了很強的品牌,很多廣告商、演出單位第一時間就會想起他們,雖然英皇在內地發展不俗,目前Artist management(藝人管理)佔了英皇在內地的四至五成生意,但限於藝人管理,演唱會部分,至於唱片方面銷售有限,只能當作是宣傳用途。
吳雨亦坦言其實現時還未有一間香港唱片公司在內地已經賺錢,原因是內地市場模式還未成熟,當香港市場蓬勃時,內地市場還未起飛,到香港沒落,內地才剛開始,而且它直接跳過了買碟的模式,一下子就去了翻版、非法下載的階段,在內地找不到香港80年代最光輝最賺錢的買碟聽歌階段,令唱片公司生意受到很大局限。
內地暫設橋頭堡
吳雨表示,現在大部分外國公司講市場都不是著眼香港,它們已將眼光放在內地。不過外國公司有一個非常錯誤的觀念,以為入了北京、上海兩個點就是入了中國市場,就可以賺錢。雖然中國是在起飛,但不是所有行業都成熟,有些在摸索階段,所以英皇在內地亦是分階段去投資。
儘管內地唱片發行方面的市場未成熟,不能幫助唱片的銷路賺大錢,但龐大的人口無疑是潛藏了巨大的消費力量,有待開發,在內地成立公司等於架設橋頭堡,幫助歌手做宣傳,唱片界所窺準的商機是只要唱紅了一首歌,然後網上歌曲鈴聲爆紅,再為歌手帶來全國超人氣,其時就可以在巡迴演唱會中賺錢。
除了幫助香港歌手往內地發展外,就地取材培養內地新人也是一個開源的途徑。英皇就曾與中央台合辦了《夢想中國》選秀比賽,發掘有潛質的樂壇新血。連同以往在內地培訓的新人,現時英皇已簽了十幾位歌手。吳雨表示,這方面要賺錢還需要一段磨合期。首先香港的幕後人員要磨合內地國語市場的口味,由唱片部、經理人部門、宣傳部,香港方面亦要與內地人員配合,令到他們能夠結合有香港氣味的製作,幫助內地歌手包裝等。
香港歌手有危機
隨著內地快速發展,內地作曲家、偶像歌手崛起,吳雨對香港流行樂壇在大中華圈的龍頭地位不樂觀,香港歌手和樂壇的發展也不樂觀,香港歌手危機愈來愈大了,目前雖然有些港星依然能在內地「搵食」,但風光時代已一去不返,內地歌迷都喜歡同聲同氣唱國語歌的台灣歌星。到下一個十年,內地歌迷很大可能追捧內地歌手,而香港因為實行多年的普通話教育,屆時年輕一輩亦個個能操流利普通話,加上不斷的新移民,下一代不會再覺得內地老土,到時國語歌在香港將大行其道,香港歌手若再不識唱國語歌,一定無前途。他不認為自己看得太灰,指出這是歷史巨輪運行的結果,即使香港人才輩出,始終是時勢造英雄,看不到會有奇蹟出現。
總而言之,香港音樂人、歌手都要增值,否則下一個十年沒有你的位置,當然回歸締造了求生機會,北望神州,人才濟濟,唱片公司既培訓內地新人打內地市場,香港歌手又自強不息,兩條腿走路無疑是一條好的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