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7月8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集體回憶:國畫與西畫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7-08]
放大圖片

 ■吳志倫:香港1997

文:杜之外

 自回歸以來, 香港進入後殖民時代,不少文化人都在此時此刻重建香港的本土歷史觀,重寫香港與西方之間的歷史,在大眾文化與日常生活經驗中找尋集體回憶,並使之成為香港本土文化的立足點。最近在抱趣堂當代藝術館舉行的「黃磊生縱橫畫壇六十年個展」,及在雲峰畫苑舉行的「歲月彩筆香江情——吳志倫水彩畫展」,均勾起香港藝術發展歷程的集體回憶。

 香港從戰後復元至六十年代以還,國畫與西畫是香港藝術發展的兩大支系。不少國畫家如張大千、徐悲鴻、劉海粟、葉淺予、高劍父、關山月、鄧芬等都曾先後到港舉行畫展、雅集、示範或短暫停留等。五十年代以後,更多國畫家從中國內地來港定居,其中以趙少昂、楊善琛等的嶺南派繪畫最被廣為接受,一時學習者眾。在五、六十年代的國畫展覽及比賽所見、報刊所載等,皆多為嶺南派繪畫。可以說,嶺南派繪畫是當時香港國畫的主要表現形式。

 生於1928年的黃磊生,1949年拜趙少昂門下習畫,深研嶺南派繪畫,其作品也先後獲得海外多個獎項,包括亞洲第一屆青年畫展優異獎、美國「費里斯曼」藝術獎等。他更在海內外授畫,為發揚與延展國畫薪火相傳而努力。在這次展覽中所展示的花鳥翎毛走獸山水人物及相關的繪畫技巧,既得嶺南派繪畫的精髓,也見個人的格調。

 而在西畫方面,除了一些外籍畫家外,也有不少從海外學成留港的西畫家。如留學美國的李鐵夫;加拿大的余本、李秉、黃潮寬;菲律賓的伍步雲、余瑞衡;法國的陳宏;意大利的符羅飛。他們除經常在香港舉行畫展,參與藝術活動外,也設館授畫。如李鐵夫培養的陳海鷹、周公理、馬家寶;余本的弟子曾志鎏;李秉門下的林鎮輝等。其中陳海鷹更創辦香港美術專科學校,培養人才。除此之外,靳微天的水彩畫也在當時的香港西畫界擔當了重要的角色,今天不少藝術家也曾受教於其門下。

 西畫著重實物描繪與寫生,每逢假日,總有不少畫家攜同畫具到戶外寫生,水彩畫更是被廣為運用的繪畫形式。生於1934年的吳志倫,在1956年畢業於香港美術專科學校,繼而隨伍步雲習畫。吳氏的寫生形式的水彩畫,既展現了由上世紀五十年代至當下不同時代的景象,也顯露了西畫的創作模式。欣賞畫作,引發了不少集體回憶。

 香港藝術的發展,隨著現代主義的步伐拉近了國畫與西畫的距離。畫國畫者,會注重寫生素描;創作抽象畫者,會轉化國畫空靈留白的意念。並存國畫與西畫元素的現代水墨畫更成為被廣為接受的畫種,而水墨畫之名也隨之而起。隨著資訊的流通,八十年代以後,不論在技巧與概念方面,西方藝術對香港藝術的發展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隨著西方藝術此起彼落的發展,西畫之名已未能函蓋西方藝術的各種形態,取西畫之名而代之則是現代藝術。至當下,藝術的定義無疆界,國畫與西畫、現代水墨畫與現代藝術之名,更是越趨淡化與寂靜。

 觀乎黃磊生與吳志倫的畫作,細味其作品的精神與技巧及其背後的歷史意識,讓人既鑽進香港藝術發展的軌跡,也前瞻著香港藝術發展的路向。國畫與西畫,現代水墨畫與現代藝術這些名稱,皆已成為我們的集體回憶;其實,名稱的背後,回憶的核心,就是中、西文化的內涵——黃磊生與吳志倫正是在中、西文化裡各取所需,繼而由此鋪陳個人的藝術道路。目下,集體回憶鋪天蓋地罩及全城。至於其背後所指涉的文化該如何處理?如何重構?如何再現?才正是值得深究的問題。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