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7月11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豬農 通報機制須完善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7-11]
放大圖片

 近期內地供港豬隻數目下降,活豬數量大跌34%,令本港的豬肉價格不斷飆升。據估計,豬肉批發價上升近1成,而有街市豬肉檔甚至將零售價調高至每斤28元。有業界人士更估計,情況在未來半年內難以改善,市民「捱貴豬」的情況將會持續半年。到底在豬肉價格不斷上升的情況下,我們從中看到甚麼問題?

現時本港活豬供應主要依賴內地進口。由於早前廣州地區出現疫情,令部分豬隻死亡,導致整體的活豬供應數量下降,而近期輸港的活豬數量更進一步下跌,由過往每天約5,000隻降至3,200隻,令價格不斷上升。本地的買手市場由於供不應求,甚至一度停止拍賣,待新一批豬到港後才於下午重開拍賣活豬,每名買手只獲平日7成的配額,可見輸港豬肉的短缺情況相當嚴重。

受機制制約 豬價出現極大落差

 形成上述情況的原因,有論者認為與內地供港豬肉的價格機制有密切關係。國家政策保障供港生豬和豬肉數量穩定,委託五豐行為內地輸港生豬的獨家代理,而供應商受穩定供港肉價的規定影響,即使養豬成本高漲,也不能隨便加價。五豐行發言人更表示,近年飼料、運輸、人工及防疫等支出增加,令現時每頭供港豬成本增加了600多元。但基於受到供港價格機制制約,故現時豬肉供應成了虧本生意,每頭供港豬要虧損近200元。

 也因為機制的制約,本港內地豬肉價格出現極大的落差。內地近年經濟發展迅速,對豬肉的需求上升,價格隨之上揚。而在供港價格機制制約下,出現「內銷勝於銷港」的情況。有廣東供港豬商負責人曾指出,自5月份起,內地豬肉價格不斷攀升,較早前上升近倍,但是供港的豬隻的價格卻只上漲了20%左右,若銷港的話每頭豬要少賺30到50元。情況不由令人反思,價格機制雖保障了香港物價,不過在自由市場的衝擊下,機制的保障是否應作出適度的調整呢?

南方疫情 各地豬農不知情

 豬肉價格飆升,對於香港或內地的市民來說似乎是突如其來的事。不過有內地的媒體指出,豬肉價格上漲的情況,在去年10月底已經能夠預測,然問題出自有關豬隻情報通報機制不足之上。按常理推斷,去年南方發生大規模疫情,出於經濟學上的供求關係,其他地區本應即時增加豬隻的飼養數目,一來可以從中獲取利潤,同時亦可阻止「缺豬荒」的出現。然據內地報章的報道,各地豬農對疫情卻懵然不知,甚至因為去年豬價曾現低迷而減少養殖數目。直到今年6月4日,新華社公布農業部的消息指,在1至5月間發病的豬數目4.5萬頭,而死亡數目則為1.8萬。

美國機制有效規劃及調配

 美國養豬行業近年急速發展,不少論者指出其因素主要是美國養豬企業、物料供應商及養豬者協會相互間的合作所致。美國的養豬行業中有一個通報的機制,將全國的豬種的登記或檢測結果上網,讓所有的養豬者可以從中得悉該國最新的養豬情報。而美國農業部則會定期公布季度的養豬報告,並發放天氣、價格等資料助養豬企業掌握最新情報,防疫部門雖一般不會參加獸醫的工作,不過,一旦地方出現疫情,便會將訊息即時發佈全國,並作出全國性的規劃及調配。反觀內地的情況,由於資訊流通的限制,使不同地區對於供銷情況出現錯誤估計,若能發展一套有效的通報機制,對於有效控制貨物供求及價格或有幫助。

 香港自經濟轉型之後,本地的農牧業幾乎消失殆盡,故此日常生活,尤其是食品的供應便具體的發揚了「背靠祖國」的精神,主要依賴內地的供應輸港。豬肉事件向市民揭示了因價格機制所衍生出的問題,到底內地其他供港副食品在未來會否出現同類問題實屬未知之數。除了透過政府與中央就供港物品政策展開商討外,我們亦應加強留意對內地政策及事件的認知,以免事件發生而措手不及。

 ■記者 李浩彰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