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7月11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紓解少數族裔人士窘境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7-11]

■李華明 立法會議員

 回歸十年,政府以「成為亞洲的國際城市」為香港定位,以成為亞洲最多元化、最開放的城市,提供大量機會為目標。對在香港生活、工作的34萬少數族裔人士,這可說是一個諷刺。就少數種族數目和人口而言,不錯香港是頗國際化的,全球不同種族和國家的人士聚集於此,重慶大廈住了最少120個國籍的人士,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亞洲最能體現全球一體化的例子」;本港的少數族裔居民持續增長,佔人口的5%以上,其中27萬為菲律賓、泰國、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多個種族的非華裔亞裔人士。然而,對於來自較落後地區的南亞裔居民,香港並非接受多元文化之地,更絕非提供機會之地。由於文化、語言等差異的障礙,他們在各方面遭遇困難,香港社會不但少有支援,有時更將歧視、排拒加諸他們身上。

 社會的排拒、政府施政的漠視,令大量少數族裔人士發展機會被窒礙,雖世代在港居住卻仍無法融入社會,無論在教育、就業、日常生活、尋求公共服務或其他支援等方面,都面對種種阻礙,費盡努力而苦無出路。

 南亞裔居民在職業上被分隔的現象,集中從事地盤、護衛員數個行業,正是發展空間被窒礙的寫照。這種職業上的被邊緣化不但長期得不到改善,甚至是代代相傳的。除了歧視,教育制度無法為少數族裔人士提供向上流動的社會階梯是問題的癥結,而中文課程是最大的障礙。回歸十年,香港推行母語教學、中文日見重要,南亞裔學生升學更見困難。

 少數族裔人士面對的困難,並不限於學業和職業,而是遍佈生活的每個層面,簡單如到醫院看病、生育,言語不通、習俗不同,都造成種種不便和困難。南亞裔文化中,婦女地位較低,社區網絡薄弱,且往往不懂中英文,家庭服務等社會支援的資訊無法去到她們手上,進一步削弱了她們應對逆境的能力。因言語不通,服務和政策沒有加以配合而造成的困難,竹罄難書。

 為了促進少數族裔人士的平等發展機會,民主黨和民間組織多年來爭取政府立法禁止基於種族的歧視,然而,政府向立法會提出的草案引入大量豁免條文,例如,「招至額外開支」的行為獲豁免,因此醫院拒絕提供翻譯服務屬合法行為,學校拒絕提供銜接中文課程同樣屬合法範圍。

 香港作為國際都市,要讓少數族裔人士得到發揮機會還有漫長路途。除了立法禁止種族歧視,同樣重要的是創造一個共融的社會,鼓勵少數族裔人士走出社區,透過更多接觸了解,促進主流社會和少數族裔人士的互相了解和尊重。針對少數族裔人士因語言而面對的隔閡,無論在教育、就業、公共服務各方面,當局都應投入資源,加強支援,同時因應少數族裔人士的特殊情況,無論在就業、升學各方面的語言要求,都應彈性處理,不單讓他們能充分發揮潛能,亦為香港培養多元人才,加強香港的競爭力。本人今天在立法會提出動議辯論,促請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以保障少數族裔人士的權益,希望能鼓勵主流社會多些關心南亞裔等少數族裔人士的需要,為創造共融社會略盡一分綿力。(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