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本報訊】(記者 梁嘉儀)「有手有腳就要自食其力」的傲骨,加上領取綜援就等如「懶人」、「呃政府錢」的觀念,都教本港不少合資格申領綜援的人士卻步。理工大學一項調查發現,本港社會對綜援存有不少誤解及偏見。資料顯示,全港約有12萬多個合資格申領綜援的新來港及失業個案,但只有52,800宗低收入及失業的綜援申請,換言之,尚有約6成合資格者因為「自力更生」精神及怕被歧視等原因而對綜援「避之則吉」。
樂施會與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於去年6月至今年2月期間進行一項《公眾及低收入人士對綜援的觀感及使用情況》調查。調查由兩部分組成,包括成功以電話抽樣訪問1,026人對綜援的觀感,以及小組會談,面見30多名包括正在或曾經領取綜援的低收入工人、失業人士,了解他們心態。
愈年輕愈不介意變「伸手黨」
調查發現年紀愈輕、教育程度或個人收入愈高的受訪者,愈認同「獲取綜援是一種權利」,令人憂慮年輕人不介意成為「伸手黨」而申領綜援。不過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表示,這可反映他們較明白綜援是社會保障的一種,對領取綜援的抗拒感較低。
調查又發現社會對綜援存在不少偏見及誤解。調查指出,有56.9%受訪者認為大部分申領綜援者為失業人士,更有61.2%認為大部分申領綜援者為新移民;但根據社署資料顯示,失業人士只佔整體領取人口的12.9%,新移民亦只是10.8%。
誤解偏見多 制度宜全盤檢討
除了誤解外,更有偏見。雖然調查指出79.2%受訪者認同「獲取綜援是一種權利」,但是有33.4%受訪者說即使有真正需要,也不申請綜援,主要原因是「不想依賴政府」(79.5%),以及「不想自己或家人被看低」(30.5%)。「低收入人士因『不想依賴政府』及『害怕受歧視』心態而放棄申領綜援;即使申請後,亦要承受社會種種歧視眼光和負面標籤。綜援本來的安全網功能,反而使人避開不用,導致社會上真正有需要的貧者得不到應有援助。」鍾劍華無奈地說。
他認為,現時有需要把這個30年前設立的綜援制度作全盤檢討:「當時成立綜援,是幫助經濟有困難者作臨時、過渡性支援。但今天變成全港20多萬老人的退休金、長期病患、不能工作者的支援,是社會不發展其他援助制度所付出的代價。」目前,逾半綜援申領者是老人家。
籲政府勿再說「綜援養懶人」
他建議政府應協助市民對綜援建立正確認識,不應負面標籤綜援申領者,「綜援養懶人」之類的說話不該出自政府之口;同時改善現行綜援制度不足,例如引入失業保險等供款保障制度,並積極檢討僱員再培訓計劃,及落實最低工資的立法等等,改善本港貧富不均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