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蔣家駿(左)十年前離開TVB到上海大展拳腳,現已闖出名堂,更謂會留在上海發展。
「浪奔浪流,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盡了世間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是喜是愁,浪裡分不清歡笑悲憂,成功失敗,浪裡看不出有沒有…… 」當你一聽到這首歌你會想到甚麼?想到冒險家樂園—上海,對!近十年來香港不同界別的人都趕上勇闖上海灘的潮流,影視界的人不少,導演蔣家駿是其中一員。
蔣家駿96年第一次返內地拍劇,當時是幫台灣製作人楊佩佩拍劇,之後拍黎應就、陳友的公司在內地拍《少年包青天》、《新江山美人》等劇,97年開始正式以上海為基地,一住十年,點解會戀上上海?蔣家駿笑言:「許多因素唔講得架,唔使交稅啦,拍電視劇都有滿足感。在香港拍劇,十多人一組搞掂,內地就似拍電影般很認真,一大批人手幫手,人力物力都達到你的要求,發揮空間大好多。」
「在香港是幫電視台打工,好壞賺蝕錢都唔關你事,最多升你職做監製,畀你拍台慶劇就好大獎勵了。在這裡拍劇是經營自己的事業,由編劇到搵投資人搵演員都自己參與,製作出來的作品,與投資人榮辱共享,在內地賣得好,導演會有分紅。觀眾層面又廣闊許多,香港幾二、三百萬人看已巴閉了,在內地講的是以一個億計,市場大,多觀眾睇,你的創作慾望便大,好像執導的劇集《男才女貌》央視播出收視破紀錄,全國人都識你,很尊重你,天地很廣闊。」
學習爭取市場
在此沒遇到問題嗎?「當然有,以前幫TVB拍劇,每年拍兩部、三部多少都無所謂,反正薪酬固定了,排期,買賣片不需你操心;但現在拍多搵會賺多搵,買賣片你要做,賺蝕關自己事。作為獨立公司製作了劇需要有電視台買才行,拍完作品會什麼時候,什麼平台可以播,導演都要考慮。內地和台灣一樣,電視台勢力大,自己人霸佔重要位,與電視台做交易很講關係,如果大家老同學,打麻將認識的老友,自然優先買,或排個好檔期。外人都是靠邊站,有名氣的導演拍起來就方便點。不過有實力和經驗都能爭回點地位。雖然說香港現在是中國的一部分了,但在內地同樣出現保護主義,地方關係仍很重要。」
對政策的疑惑
「香港導演不會拍政治色彩濃的戲,看似不受政策影響,但實際是避免不了,例如古裝劇太多會調控,反映現實問題的三角戀,婚外情、離婚題材的劇一度很火紅,但他們擔心影響社會風氣又要調控,改為提倡表現中國婦女的傳統美德的劇,所以我們拍時裝偶像劇的要等下一個潮流來。香港是由市場自行淘汰,這裡由政策調控。我們明白政府是擔心部分鄉村農民教育水平低,不懂分辨真假,容易受影響,但若要文化水平高的人遷就低水平的人又是否好的方法呢?值得商榷。」
蔣家駿在兩岸三地跑過,見盡三地紅星起落,當然亦見證了內地演員的變化,有受內地演員氣嗎?「還好,有時也不禁說聲嘩!好寸呀!因市場漸大內地演員近十年來身價倍升,因此演員心態上自我膨脹很快,覺得我們掂啦,講話語氣和作風自然會意氣風發。其實導演和演員合作講交流,你耍大牌態度不好,我都不會客氣。」內地演員許多來自戲劇學院,往往太誇張不夠生活化,能夠擺脫了學院派的模式才成功了。
廣告市場影響劇種
廣告市場未真正成熟對製作人也是障礙,廣告商太注重收視率,都投放7點幾8點黃金時間內,其它時段都不願意投資,黃金時段廣告費是最貴,形成製作劇集的人只針對這段時間,都是一些家庭主婦喜歡看的家庭倫理劇。其實中國農村的人習慣太陽落山吃完飯,睇電視收視率肯定是高的,但是他們不是消費群,廣告不會帶動他們的消費,即廣告投入都沒有效的。可惜現在大陸廣告商還沒這種概念,他們仍只睇重7點幾8點的收視率多高。若9點後時廣告提升,拍一些類似美國的《24》那些有些dramatic的劇給知識水平高少少的人看,製作人就發揮大些了。
人在上海還關心香港影視圈情況嗎?「當然有,例如香港流行緊甚麼劇,早前《溏心風暴》很火紅都知道的。」亞視要重振其鼓,你會否回港幫手?「如果條件適合當然可以合作,他們都買不少內地製作的劇。我這邊有發展的空間,我正籌備一部30年代南京背景的戲,因上海太多人搞了。」
■採訪:焯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