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各地青年於長城拍照留念。 本報記者任智鵬 攝
——省港澳台千人遊神州 衝擊生活文化價值觀
【本報訊】(記者 任智鵬)唯有親身體驗與感受,才能真正增進對事物的了解,實地探訪正是最好的國民教育。近千名來自香港、澳門、廣東及台灣兩岸四地的學生及青年,在香港回歸十周年的時刻,參與「十載風雲家國情,中華青年專列行」活動,同乘坐火車專列在祖國土地上穿州過省,先後抵達湖南、北京及上海,親身見識當地的發展及風土人情。在車上日夕相對及交談,更為各地青年彼此的生活文化及價值觀帶來新衝擊:港生了解到內地的實際發展,內地青年也對港人的價值觀加深認識,釐清過往的偏見之餘,也建立了短暫但深刻的友誼。
香港樹仁大學學生廖嘉儀坦言,受香港資訊影響,同齡朋友都對內地生活環境感擔心。不過她指,媒體資訊始終流於片面,希望透過親身交流從更多不同角度認識內地社會,以掌握更全面的印象。
港青指滬服務態度參差
廣東青年黎丹,現於內地現從事青年交流工作,有機會接觸不少港生,因媒體的負面資訊,不少港人對內地缺乏信任,甚至出現恐懼,「他們只知道內地出了問題食品、用品,但其他絕大部分安全沒問題的,要來看過、生活過才能知道。」今次交流也讓香港青年對發展迅速的內地社會有更深刻體會。今年剛會計文憑畢業、從事物流業的港青潘倩雯認為,上海是內地經濟發展的龍頭,但服務人員態度參差,短短數天她已受到多次不禮貌對待,「上海的建築物好漂亮,硬件實已做得很好,但軟件、整體市民素質的提升仍需要時間,這些事不親身來體驗是不知道的。」
內地生曾誤解港人高傲
除港生對內地欠缺全面認識外,內地生對香港其實也有誤解。湖南第一師範學生李湘蓉表示,香港經濟及社會發展較快,她一直以為港人很高傲,但在專列行的首天,分組活動時港生廖嘉儀主動上前介紹自己,她亦因此打破以往的誤解,與港生結成好友,並與多名港生交換了聯絡,期望友誼永固。
姚祖輝倡增加交流活動
總團團長姚祖輝表示,雖然已回歸十年,但港青認識內地發展仍是一段短時間,交流活動有增加的必要,「講是不容易明白的,能夠親身見到及感受,當然更好。」為期9天、7月中啟動的「專列行」是回歸以來最大規模的同類型內地交流活動,讓近千名兩岸四地16至25歲青年以交流形式共慶香港回歸十周年,同時增進彼此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