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昨日有300名兒童接受專家智能評估,包括語言、數學、邏輯、圖形分析等。本報記者任智鵬 攝
【本報訊】(記者 任智鵬) 14歲的何凱琳在會考獲9優成為天才狀元,引起社會對資優教育的廣泛關注。昨日有親子雜誌為300名3至6歲幼童進行智能檢查,讓家長了解子女的智能發展。負責檢查的教育心理學家指,近年關心子女智能發展的家長雖越來越多,但往往只著重其認字數目、計數情況,未能為子女提供最適切的學習,而政府偏重「補底」而忽略「拔尖」的支援政策,也增加了資優兒童被埋沒的機會,有礙其發展。
多忽略整體智能發展
昨日的智能檢查是近月最大型的相關活動,檢查首席顧問、教育心理學家鄧澔明指,香港家長普遍缺乏對兒童智能發展的認識,近年來雖然關心的人數有所增加,但都只是「學業取向」,忽略了子女的整體智能發展,「他們最關注的是小朋友認字認到幾多個、懂得加數減數,沒有顧及分析能力、邏輯思維等運用知識的智能範疇,想法比較狹窄。」
資優兒童需要社會悉心發掘及培育,而傳統的智能測試(IQ Test)一直是界定兒童智能的最客觀參考。不過鄧澔明指,近年港府改變政策,只接受有學習障礙或行為問題的學生進行測試,也阻礙了資優教育的發展,「就算覺得子女是資優,也只能在坊間花數千元進行測試,再作跟進的話花費亦更多;一些經濟環境較差的家庭根本難以負擔。」
難負擔數千元測試費
現年3歲、將升幼稚園中班的王浩銘昨亦有到場接受檢查,王媽媽覺得,浩銘的表達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都較同齡兒童為佳,希望可透過檢查確認其智能發展,「最重要是配合他的成長。浩銘的哥哥小一時經學校轉介才接受測試,發現有讀寫障礙後再慢慢配合輔導工作,現在我想早點知浩銘的情況,所以帶他來檢查。」
女兒5歲的張太亦指,不少家長自以為了解子女,但往往因缺乏對智能發展的認識而帶有誤解,經專家分析及進行評估才是正確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