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8月13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中華風采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工程院院士朱曉東 品味苦樂兩極 陶養仁心仁術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8-13]
放大圖片

 ■本報珠三角新聞中心記者 趙鵬飛

 50載漫漫行醫路,4,000例心臟外科手術,年逾七旬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曉東,微笑著靠坐在辦公室會客沙發上,過往諸種人生際遇苦楚酸甜再憶起時,已如和風細雨,淡然入溪……

 在朱曉東記憶中,最苦的生活莫過於在青海那段日子。那是1968年,為了指導和幫助當地百姓防治鼠疫,36歲的朱曉東遠赴青海黑馬河鎮。初去時,青海正是大雪皚皚,他和藏民們同住帳篷。逐草而居的藏民對草原充滿敬畏,紮下帳篷後,就不允許輕易去改變草地的形狀。這可苦了睡慣整木板床的朱曉東,地鋪毛氈下凹凸不平,令他無法平臥。而帳篷外面除了天寒地凍,還有在黑夜裡瞪著綠眼睛的兇惡狼群。

煮食摻合牛糞 騎馬磨爛肌膚

 更令他難以適應的是飲食習慣。那時藏民生活極為艱難,吃的牛肉因存放太久長出綠毛。因為帳篷內十分狹小,煮食鍋緊挨著做燃料用的乾牛糞,每次燒牛糞煮牛肉時,鍋中幾乎都會掉進不少牛糞。

 但是為了尊重同住的藏民,朱曉東都強忍吞嚥。「混雜牛糞和乾羊屎的變質綠毛牛肉,吃到嘴裡的滋味真是苦不堪言。」說到年輕時候受的苦,朱曉東一臉笑容,年輕時的經歷無疑就是人生積累的財富。

 還有一樣難以適應的就是騎馬,出生在一馬平川的中原、又長期在北京求學和工作的他,去青海之前從來沒騎過馬。但那個時候的青海,馬是最普遍的交通工具。「最初為了適應馬背上的生活,有一個月的時間我的屁股上的皮膚基本上全部都生潰瘍了。」每天晚上回到帳篷裡,躺下來睡覺成為最痛苦的事。屁股和後背大面積潰爛,再加上天寒地凍,有很長一段時間他都是徹夜難眠。

 「難以下嚥的食物,病痛的身體,還有惡劣的自然環境,是我人生遭受最苦的一段生活,也正是這一年多的錘煉,以後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難都讓我覺得很平常。」

 極苦過後,接踵而來的就是人生和事業的一個高峰。70年代中、80年代初,他兩度留洋,赴英國和澳洲進修心臟外科。那時候,國內正處於物質生活極度匱乏時期,跟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和條件無法相比。「那時候我被派到英國和澳洲學習,住過很高級的酒店,這跟國內的生活相比,可謂豪華之極。」從青海湖畔的藏民帳篷,一躍而住進英國高級酒店,生活境況上的苦樂兩極,給他更多的是一種歷盡滄桑後的恬淡。

提高醫生待遇 重懲收受紅包

 「人生最苦和最好的我都經歷過,我因此得出的結論就是,不要總想著享受什麼,要多付出,對物質生活不要做太多要求。要從我們的實際國情來考慮。」

 也正是如此,對於當前內地嚴重的醫生與病人關係緊張問題,他就表示媒體不應該只盯住不好的來放大,「沙士時是英雄,過了之後難道都成了狗熊?這樣就導致很多醫生需要自我保護,有危險的手術就不敢做,結果會耽誤不少患者的治療時間。」所以,他建議仿傚國外醫療保險制度,出了事故,讓病人的律師,保險公司處理。另外,醫患之間應該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同時,他也告誡年輕醫生,不要太追求物質,切莫不擇手段收受紅包等。「適當提高醫生的待遇,如果出現收受紅包的事,就嚴格處理。這樣也可以起到警世作用。」

高原心臟手術 國內「第一刀」

 朱曉東是內地第一個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做心臟手術的醫生。那時候為了支援西藏的醫療隊伍,年過六旬的朱曉東率隊奔赴西藏。「我的身體素質還是不錯,剛到拉薩那兩天有一點高原反應,帶著氧氣袋,適應之後就好了。」那一次他在西藏工作好幾周,等當地醫院心外科醫生學會使用儀器,他才放心走下雪域高原。

女兒病難顧 為父「不稱職」

 正是因為對工作的全情投入,儘管現在自己的女兒已經為人母了,但是提到女兒,朱曉東還是深懷歉意。女兒很小的時候,妻子下鄉去了,他自己天天在醫院裡守著一些重症病人。結果女兒獨自在家裡出了麻疹,還發高燒。當他抽空從醫院趕回家,看到女兒已經燒到滾燙的臉上,嘴唇都乾得裂開了皮,但還一個人聽話地躺在床上不哭不鬧,他自己忍不住就哭了一場。「我當時就想,我是一名醫生,我女兒生病我卻不能在她身邊照看,無論是作為醫生,還是為人父親都太不稱職了。」可是,儘管如此,當下午女兒病情穩定之後,他還是堅持回到自己的病人床前,畢竟醫院裡的心臟病患者更需要他。

術前拒見客 睡前「溫功課」

 朱曉東有個很奇怪的工作習慣,無論是多麼重要的客人,他上午的時間一律都不會見。當他擔任北京阜外醫院院長、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的時候,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人來訪,或者有各種各樣的行政上的事務要他來處理。「處理那些手術以外的事情很容易影響情緒,這樣就影響到要進行的手術。」朱曉東這樣解釋自己的這個怪習慣,「醫生要有對病患負責任的態度。」

 除了之前做好手術前準備外,他前一天晚上臨睡前都要求自己再想一遍,正常狀況下怎麼做,出現併發症狀,要怎麼處理,盡量把能想到的狀況,可能發生的狀況都想好應對策略,這樣做手術才可能更完美。

行醫半世紀 創多項「第一」

 朱曉東教授從事心臟外科臨床與研究50載,在內地首先研製並成功應用生物瓣膜(心包瓣)進行心臟瓣膜替換手術,並且率先應用心臟外科方面的一些新技術:

 1983年,第一例主動脈—左心房聯合切口雙瓣替換術;

 1985年,第一例主動脈行無縫金屬環吻合術;

 1989年,第一例嬰兒出生後13日行假性共幹根治術;

 1990年,在世界屋脊西藏,開展首例體外循環下心臟直視手術。

 在做了大量開拓性、創造性手術的同時,他還領導和主持了國家「七.五」、「八.五」重大課題的研究,獲得多項國家級和部級大獎。

朱曉東簡歷

1932年

出生於河南

1956年

畢業於哈爾濱醫科大學。

先在解放軍胸科醫院、

後集體轉業到北京阜外醫院

工作至今,曾任阜外醫院院長

1963年到1965年

在協和醫科大學

心血管外科攻讀研究生

70年代中、80年代初

赴英國和澳洲進修心外科

1988年

獲國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醫學科學技術專家稱號

1993年

獲中國醫學科學院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名醫稱號

1996年

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朱曉東從事臨床和研究工作50餘年,在心外科、尤其在心血管外科解剖學和心臟瓣膜外科成果卓著。多次榮獲國家、衛生部、北京市、醫科院授予榮譽稱號和嘉獎。

 在他和其他老專家多年領導下,阜外醫院外科成為有較強技術隊伍並初具規模的心外科基地,並於1990年獲國家教委定位為中國唯一的心臟外科專業重點學科點。他多次應邀出國做學術交流,介紹中國心臟外科成就。1980年在馬尼拉、1985年在瑞士、近年來在伊朗、阿塞拜疆、美國、澳洲等國進行學術交流,深獲國外同行重視。1988年榮膺世界外科學會會員。他還一直擔任衛生部衛生技術鑒定諮詢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理事,以及解放軍海、空軍總醫院的技術顧問等多種社會職務。阜外醫院如今在心血管外科方面,已牢固確立中國第一,亞洲領先,世界不落後,面向21世紀的方針。作為卸任院長,朱曉東以他精湛的醫術,現任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學會主任委員、阜外醫院顧問,為醫院的發展繼續做出自己的貢獻。

最喜人稱「朱大夫」

 從醫五十餘年來,朱曉東已經做了四千多例心臟手術,包括複雜的換瓣術、冠心病搭橋術、嬰幼兒先天性心臟病根治術等。多年來他在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等心外科的幾個領域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為了手術的成功和進行創造性手術,他不僅重視手術技術,同時還十分重視基礎理論研究。在外科解剖學、血液動力學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他先後編著了《心臟外科基礎圖解》,和他人共同編著了《心臟外科指南》,主譯了《先天性心臟病外科學》,發表了百餘篇學術論文。

數十年心得 傾囊授學生

 儘管已經是知名專家和學者了,跟學生在一起的時候,他也重視每一個學生的發現,相互學習,不但很無私地把自己從醫幾十年的心得十多本的總結全都傾囊相授,同時學生在學習中的一些新探索,他也給予鼓勵和讚賞,只有不斷做創造性的探索,醫學才能進步而非不斷重複。

 在採訪的最後,記者出了一道選擇題給這位院士,在朱院士、朱院長、朱教授、朱醫生(大夫)這幾個稱呼之中,他最喜歡哪一個。朱曉東爽朗的笑了,「我做醫生五十年了,我還是喜歡大家叫我朱大夫,我本來就是一個醫生,治病救人就是醫生的天職。」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中華風采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