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關焯照表示,市民的實質工資較前降低。本報記者聶曉輝 攝
【本報訊】(記者 聶曉輝)經濟好轉,中大昨日公布的生活質素指數顯示,本港整體生活質素指數逐年上升,2006年達108.47的新高。數字顯示,市民對政府的整體表現評分在2005及2006年急升,學者相信此乃市民對特首曾蔭權領導下的政府感到滿意的結果。
社會及經濟質素下降
中大香港生活質素指數由「社會」、「經濟」及「環境」分類綜合指數組成,合共21個指標,以2002年指數100作基準。最新的數字顯示,去年的生活質素指數為108.47,較前年的108.34呈上升趨勢。21個指標中,9個較前年進步,而「社會」及「經濟」兩類質素則較上年輕微轉差。
實質工資減 供樓負擔重
由於每項指數的計算及表達方法俱不同,中大在制定指數時把它們劃一。以2002年的4.76分為基準,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素越佳。「社會」一類下的政府表現指數,由在2005年的8.08急升至2006年的8.39;生活滿意程度指數亦由2005年的5.23升至2006年的5.35。不過,醫療公共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百分比指數則在2005年已下跌至4.05,再到2006年的3.7。
中大社會科學院院長李少南特別指出,當醫療開支升幅的比例不及本地生產總值,指數便會下降,但去年的實質醫療開支確較前年減少了6億元,當局應調高醫療開支比例。在「經濟」分類指數中,失業率及經濟現狀指數多年來均呈上升趨勢,但反映市民平均供樓年期的「負擔能力指數」則較為反覆,反映市民供樓負擔較以前為重。
中大生活質素研究中心副主任關焯照指出,樓價在2003年大反彈70%,卻在去年高位下調10%,故指數反覆。他又指,雖然經濟普遍向好,但並非人人能受惠,「因為樓價升,租金亦升,如薪金追不上,負擔能力將受影響。」事實上,實質工資指數亦自2003年的4.77每況愈下,2006年只得4.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