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9月4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先易後難 逐步磨合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9-04]

——香港與深圳一體化的戰略思考

周八駿 資深評論員

 香港和內地經濟一體化由共同市場向經濟聯盟乃至完全經濟一體化方向和目標不斷地拓展是必然的,但需要克服兩地在政治體制、法律制度上的差異。鑒於深圳一直走在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的前列,香港與深圳經濟一體化應當走在香港與內地經濟一體化的前面,為香港與內地全面拓展經濟一體化探索道路,總結經驗,以資表率。

 我在1999年10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邁向新世紀的國際經濟一體化—理論.實踐.前景》一書第10章《中國內地與香港:「一國兩制」和經濟一體化》中指出:香港作為一個歷史上形成的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與內地經濟一體化可以借鑒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經驗。美國經濟學家貝拉.巴拉薩(Bela Balassa)在1961年提出國際經濟一體化5種形式:(1)自由貿易區;(2)關稅同盟;(3)共同市場;(4)經濟聯盟;(5)完全經濟一體化。國際經濟學界普遍同意,這也是國際經濟一體化的5個階段。

 自CEPA第三階段實施起,香港與內地的商品貿易實現了自由化。中國作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將逐步開放服務貿易,而香港服務業在CEPA框架下能先行一步進入內地。在可預期未來,香港與內地經濟一體化目標是「共同市場」,關鍵在於資本和人員的自由流動。

資本自由流動比人口自由流動容易

 中國啟動QFII和QDII以來,人民幣在中國國際收支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進程加快。在人民幣充分可兌換後,香港與內地的資本流動將會自由化,港幣甚至可能會與人民幣趨向於合併。相比較,內地居民自由進出入香港亦即取消香港和內地的「邊界」,也許需要更長時間。一是內地人口多而各省市自治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頗不均衡,一旦取消「邊界」,難以控制內地居民大量進入香港,會給香港造成重大壓力,既有就業和公共服務的壓力,也有社會心理的壓力。二是一旦取消「邊界」,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免簽證逗留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待遇可能受負面影響,某些國家可能會取消給予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以免簽證的待遇。從更長遠觀點看,香港和內地經濟一體化由共同市場向經濟聯盟乃至完全經濟一體化方向和目標不斷地拓展是必然的,但需要克服兩地在政治體制、法律制度上的差異。鑒於深圳一直走在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的前列,香港與深圳經濟一體化應當而且可以走在香港與內地經濟一體化的前面,為香港與內地全面拓展經濟一體化探索道路,總結經驗,以資表率。

 怎樣來不斷地拓展香港與深圳經濟一體化,循序漸進地實現香港深圳一體化。以下,從可操作的角度,提出深圳和香港如何由「低」向「高」逐步拓展一體化的若干建議。

先易後難,從不必取消「邊界」的事情做起

 包括三個層面:香港與深圳合作;深圳本身需要而可以做的;香港本身需要而可以做的。先說香港與深圳合作層面。

 1.加強產業或行業合作,優化資源配置。

 可在三方面先行:(1)建立兩地合資企業集團來統一經營兩地的某些產業或行業。譬如,為避免深圳的港口服務業、航空服務業與香港的港口服務業、航空服務業展開惡性競爭,進而建立統一的國際物流中心,兩地的港口服務業、航空服務業的有關企業宜合併來統一經營和發展。(2)建立兩地統一的首先面向中國、進而面向亞洲的創業板市場。(3)兩地某些產業或行業聯合向外發展。譬如,2006年6月8日,深圳市投資商會、深港投資聯盟、深圳報業集團和深圳廣電集團共同主辦「2006(中國.深圳)投資項目對接洽談會」,與內地其他地區合作建立「深港產業園」,幫助深港兩地已不具成本效益優勢的若干產業或行業向內地其他地區實現「梯度轉移」。

 2.交通基礎設施接軌或銜接。

 香港地鐵擬與深圳地鐵接軌,香港的「八達通」將適用於深圳地鐵,是良好的開端。深港交通基礎設施接軌或銜接關鍵在於通關便捷。簡化通關手續與兩地交通基礎設施接軌或銜接,宜相互促進。

 3.合作開放「邊境」。

 包括兩部分,一是深圳河「河套地區」,一是香港的「禁區」。由香港政治團體民建聯主持,與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合作完成的《全方位開發港深邊境地區的方案與論證》(2004年12月),就香港「禁區」和深圳河「河套地區」等的全面開發提出了甚具建設性的建議。

 4.人口對流。

 在可預期未來,可以先採取兩項措施:(1)允許深圳居民持深圳市居住證到香港做不超過一周的短期逗留;(2)允許經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勞工處或其他授權機構認可的香港低教育水平、低技術的勞動力到深圳就業。(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