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9月5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國際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歐陸政要 「哈美」風回潮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9-05]
放大圖片

 ■德國總理默克爾(右)充當親美急先鋒。資料圖片

 2003年美國揮兵伊拉克,歐洲反美情緒高漲,但歐洲政治精英們逐漸意識到國際問題需要美國的參與,更欲與美攜手抗衡中印冒起的經濟實力、俄羅斯軍力擴張和「基地」恐怖主義。隨著美國總統布什的離任日期越來越近,以法國總統薩科齊和德國總理默克爾為首的歐洲多國首腦們公開靠攏美國,新大西洋主義的理念逐漸成型。惟民間仍然反美,要親近美國困難重重。

 美國在2003年攻打伊拉克,歐洲的反美情緒飆至越戰以來最高,民間的反美示威不絕,而且英國、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多國政府因靠攏布什政府而大失民心,甚至黯然下台。

法德首腦做「哈美」急先鋒

 但時移勢易,歐洲首腦現正努力重建與美國的關係,當中以法國總統薩科齊和德國總理默克爾最為積極,甘做傳播新大西洋理念的馬前卒,與他們的前任取態南轅北轍。

 薩科齊將法美友誼追溯至美國獨立戰爭之時,「我相信現時美國與法國的友誼與過去200年的任何時間都一樣重要。」身為全球最大出口國的總理,默克爾提倡與美國構建「一個更大的共同市場」。即使是力主從伊拉克撤兵的西班牙總理薩帕特羅,也開始改善與美國的關係,加強兩國在反恐問題的合作。

 反美情緒漸見退卻,原因顯而易見。首先是一手策動伊拉克戰爭的美國總統布什任期只餘約500天,其次是伊戰不再是各國領袖唇槍舌劍的問題。

俄硬銷國力 嚇壞歐洲

 俄羅斯因素也是歐美關係改善的「動力」之一。自前蘇聯解體以來,前加盟國逐漸疏遠俄羅斯,紛紛加入歐盟和北約,而且美國更支持這些國家發動顏色政變,推翻親俄政權。

 俄羅斯總統普京不斷展示國家的軍事力量,更以提高天然氣價格等經濟手段,一方面是對美歐新大西洋主義興起作出的回應,一方面也加劇了美歐的再結盟。有分析認為,俄羅斯的舉措令中歐和東歐國家視美國為助她們抗衡克里姆林宮的力量,因此歡迎歐美改善關係,「她們不希望要在美國和歐洲間作抉擇,這有如被迫從父母間二擇其一」。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推動歐美關係的因素︰面對中國和印度迅速冒起,歐美尋求更緊密的經濟合作;歐洲懼怕「基地」恐怖主義的蔓延;而且歐洲逐漸明白,從蘇丹達富爾到氣候暖化等種種國際問題都極需美國參與,否則難取得成果。

歐洲民間反美情緒高漲

 當然美國在重修與歐洲的關係上也踏出重要的一步,有分析認為,伊戰的泥淖教曉美國「單邊主義」行不通,故美國近期願意在中東和伊朗核問題與歐洲合作,獲多個歐洲國家歡迎。

 不過歐洲民間的反美情緒普遍偏高,以德國為例,本年初的民調顯示,對美國有好感的人僅30%,遠低於2002年的60%,各國元首想親近美國而不想失民心,將是個棘手的問題。 ■《新聞周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國際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