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9月20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本港購物滿意度下跌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9-20]
放大圖片

 ■理工大學研究顯示,顧客對零售業5項滿意程度調查均下降。 本報實習記者傅媚媚 攝

 【本報訊】(實習記者 傅媚媚)本港一向享有「購物天堂」美譽,但有調查發現顧客對本港零售業的滿意程度全面下降,其中「顧客的付出」滿意度下跌最大,指數比上一次調查下跌3.4(見表),即顧客在購物過程中,未能得到體貼的服務,包括能說普通話或英語的服務員趨少、要輪候很久才能結帳、產品沒特色,令人憂慮「購物天堂」的地位受到損害。

 香港理工大學亞洲品牌管理中心,由2004年起替本港零售業進行調查。最新第7期報告,是中心今年7至8月間,訪問3,554位香港、內地及外地顧客所得。報告分析影響零售服務質素的5大因素,包括「商店環境」、「服務質素」、「產品」、「顧客在購買及使用產品與服務時要付出的代價」,以及「產品價格」。

店員普通話英語水準低

 報告發現,零售業對於普通話及英語的應用不及以前,英文水準在7個不同行業調查中均錄得下跌。中心總監陸定光稱,有商店出現「一店一員工」的情況,不少零售商一店只聘一名懂普通話員工,所有內地顧客只有這名員工服務,以致在購買的過程中要花更多的精力去選擇貨品。

假貨事件令遊客卻步

 在缺乏顧問指點迷津的情況下,陸定光稱已令顧客等候時間延長,顧客的焦急感亦越強,影響購買慾。此外,不少受訪顧客批評香港商品如出一轍,例如珠寶和化妝品等,同行產品相似、沒特色、欠新意。在今年4、5月本港有商店賣假貨事件更令遊客卻步,不單內地遊客,就連東南亞、歐美旅客都表示在港購物信心下降。

 香港中文大學市場學系教授冼日明表示,香港零售業以代理國際品牌為主,根本沒有本土特色,故此旅客會覺得在香港購物,與在別的地方沒分別,因為在這裡名店買到的,在其他地方的名店也可買到:「香港零售業沒有建立獨特的形象,理工大學的報告已為港業界敲起警號。」

業界應創建本土特色品牌

 冼日明表示,當競爭太激烈,各商店會模仿對手的經營策略和形象,拉近彼此距離,造成「商品欠缺與眾不同的特色」。他舉例說,內地的飲品、電子產品市場都有自己特色,但香港只有在手信和金飾方面有自己特色,其他卻是引進外來品牌。他建議業界應推出切合香港特質、本土文化的商品,重塑「購物天堂」形象。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