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0月3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熱點追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太空競賽 50年又復活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0-03]
放大圖片

1957:人類首顆人造衛星上天 美國奮起直追

2007:俄太空開支十年增10倍 期望載人登月

 明天是前蘇聯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潑尼克」(又譯:斯普特尼克)1號升空50周年,50年前的這一天,亦標誌著美蘇開始長達數十年的太空競賽。如今,俄羅斯已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前蘇聯解體的困境中逐漸恢復,國力日益增強,有望憑借其樣子笨重但性能可靠的太空機器,重振太空事業發展的雄風。

俄羅斯《太空業新聞》月刊的專家雷索夫說,俄國的太空科學家對國家太空事業的前景多慎審樂觀。預計明年俄國太空撥備將達15億美元(約116億港元)。

 雷索夫說,15億美元比美國太空總署的開支要少11倍,但比俄羅斯10年前太空計劃的撥款卻多了10倍。1991年蘇聯解體,導致敗政緊縮,俄羅斯差不多完全放棄了對太空計劃注資,最終令欠缺維修的和平號太空站在2001年關閉。現時石油和天然氣的價格高企,意味俄羅斯財政盈餘陡增,太空計劃的前景遂令人鼓舞。

2009年中俄合作探火星

 俄羅斯暫時擬定的計劃包括了和中國合作,在2009年發射火星探測器。俄羅斯亦計劃在2025年進行載人登月太空任務。至於多國共同參與的國際太空站項目,儘管美國欲於2015年底撤出,但莫斯科仍想把國際太空站繼續維持下去。

 雖然維持國際太空站的資金大部分來自美國,但俄羅斯也功不可沒。因為當美國的太空穿梭機計劃出現爆炸、失誤等困難時,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則始終如一地安全及可靠,往返於地球及國際太空站間,為各國運送太空人。

俄擬建類GPS衛星導航

 而且,「聯盟號」飛船的發射得到不少媒體關注,等於是為俄羅斯科學家義務做公關宣傳。部分原因可歸之於俄羅斯的「太空遊客」商業性計劃,即把有錢的「太空旅客」載到國際太空站「幫助」太空人工作9天,收取可觀的費用。

 俄羅斯其他正在考慮中的計劃包括研發新的載人太空飛船,以及建立類似美國GPS的衛星導航系統。另外,俄羅斯航太局局長佩爾米諾上月曾說,冀望於2020年在遠東地區設立新的發射站,以彌補位於哈薩克的拜科努爾航太發射基地的不足。

資金及人才流失成障礙

 然而,俄羅斯的太空事業前景仍具有不確定性。俄羅斯太空公司RKK Energia的航天儀器設計主管戈爾什科夫說,仍有若干問題尚待解決,如資金來源而及人才流失,流失最嚴重的莫過於其頂尖科學家。

 戈爾什科夫說,就算商業性太空項目能夠讓他們維持下去,但沒有國家的支持,太空計劃是沒有可能發展的。 ■綜合外電消息

太空探索 造福人類

 50年前,美國與前蘇聯虛耗大量人力物力踏上太空舞台,展示軍力。但50年後今日,登上太空不再純粹為炫耀科技實力,而是強調尋找外太空生命、探索宇宙起源及建立外太空基地等這些與人類息息相關之事。不少科學家倡議合作發展,摒棄昔日的競爭。

 美國NASA的噴射推進實驗室總監伊拉奇表示,由登陸月球到派出飛船到其他星球,人類只用一個世代完成創舉,令人驚訝。他說:「50年前,我們僅懂得向太空發射;50年後,我們有飛船游走火星,我們有太空船在木星軌道航行,我們已到訪太陽系每個星球,我們正觀察宇宙之源,觀察我們自己的星球,並有能力監測每日發生的變化。我們的成就絕對令人震驚,我敢保證下一個50年,我們實現的甚至更多。」

 今天,數十個國家展開他們的太空計劃。印度於1960年代開始發展,有印度「導彈之父」之稱的前總統卡拉姆表示,印度發射人造衛星上太空,目的是為通訊、監測氣候及其他與地球有關項目,他希望衛星系統能與自己國民有關。他又認為太空是一個合作領域,共同發展可節省經費,聚集努力成果可加快發展。不少科學家認為,月球及其他星球或有一天會成為能源及天然資源的源頭,讓我們深入了解地球的本質,幫助解決全球暖化等問題。 ■綜合報道

平價太空旅遊 3年後成行

 太空競賽50年,能夠上太空的人始終寥寥可數。最近有私人公司計劃開拓太空旅遊業,讓更多的人能夠體驗上太空的滋味。

 英國富豪布蘭森的維珍銀河公司現已開始接受太空船的預訂,每程20萬美元(即155萬港元)。如果計劃得以實現的話,2010年旅客就可以搭乘「太空船2號」在太空感受無重狀態。「太空船2號」是重複使用的太空船,由美國工程師魯坦設計,共有6個座位,在美國新墨西哥州起飛。 ■綜合外電消息

中日印同期探月 加入競賽

 有美國科學家擔心亞洲在探索太空方面的力量日益增強,首輪太空競賽開始時美國落後直追的歷史會在亞洲重演。雖然中國、印度和日本在探索太空方面的成就,相較美國和前蘇聯創立的里程碑還頗有一段距離,但早前在美國加州舉行的一場會議中,專家則認為亞洲統領航天業的發展,指日可待。

 中國在2003年第一次實現載人上太空任務,並計劃本年底前發射月球探測器,而印度亦計劃在2008年上半年進行探月任務。日本則在上月14日已成功發射了該國第一個環繞月球運行的探測器。

 太空專家指出,美國年輕一輩對太空的興趣漸漸減退,而政府又缺乏培養精英科學家的投資,情況並不怎麼樂觀。海登天文館館長泰森早前在專欄中寫到:「美國已不再是領導者,而只是參與者,這和美國人自以為的不一樣。我們不進則退。」

 亞洲國家的科學人才輩出,使美國相形見絀。根據美國科學院的報告,2004年中國大約有50萬名工程系的學生畢業,印度有20萬,但美國只得7萬。報告的作者警告,如果情況繼續下去,美國可能會失去作為科技強國的領導地位。 ■綜合外電消息

六國探月新暢想

 美國太空總署(NASA)於1994年及1998年,先後發現月球兩極盆地底部可能蘊含固態水,意味人類具備在月球生存的條件。引起各個航天大國發展探月計劃。

美擬建月球基地:

 NASA於去年底公布「全球探索戰略」及「月球基地計劃」的初步構思,計劃最快可於2020年開始興建月球基地。

俄羅斯緊追美國:

 將於2025年前把太空人送上月球,並在2027至2032年間建常駐月球考察基地。

歐要建「挪亞方舟」:

 歐盟的「智能一號」去年9月成功撞擊月球;上月又計劃派出「太陽能鑽探器」採集月球岩石;希望在月球建立「挪亞方舟」,儲存地球物種基因。

日本射「月亮女神」:

 「月亮女神」繞月飛行一年,搜集月球表面成份、礦物及結構等數據。日本希望在2026年前建月球永久基地。

中國射「嫦娥一號」:

 「嫦娥一號」預計年底前發射,執行4大任務,包括拍攝月球3D地形圖及探測14種元素等。

印度「月球飛船1號」:

 「月球飛船1號」預計明年發射,主要任務是製作高清月球地圖,並探索兩極是否存在水,還會搜集月球表面礦物質和化學物的數據。 ■新華網

艾森豪威爾掀起競賽

 明天就是前蘇聯發射史潑尼克號升空50周年。1957年10月4日,史潑尼克1號有銀色的外殼、尖刺般的天線和兩個無線電發報器,是世界第一枚人造衛星。

 科羅廖夫是史潑尼克號的設計者。當時他決定放棄在史潑尼克號裝上精密的科學儀器,聲稱沒有時間,最終只花了3個月就完成製作。

 美國事前被蒙在鼓裡,總統艾森豪威爾連忙吩咐要急起直追。美國就在當年12月6日發射運載美國第一個試驗性人造衛星「先鋒號」,但升空僅幾英尺就爆炸燒毀,計劃完全失敗。英國曼徹斯特《衛報》隨即警告,史潑尼克號的成功發射,令全世界需要對蘇聯及其軍事力量作「心理調整」。

 前蘇聯接著分別把狗及首位太空人加加林送到太空後,掀起西方傳媒的報道熱潮,令蘇聯人民感到無比自豪。不過,自美國阿波羅11登月後,終於奪去前蘇聯在太空事業上的領先地位,而蘇聯解體更標誌著數十年的美蘇首輪太空競賽結束。  ■綜合外電消息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熱點追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