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0月5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將此身心奉眾生 是則名為報佛恩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0-05]

覺 光 世界宗教領袖聯盟理事會主席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為要求緬甸軍政府降低物價,取消燃油價格大幅度上漲的措施,緬甸僧人走上街頭遊行集會,帶領民眾進行和平抗議行動,成為緬甸自一九八八年以來最大規模的示威活動。事件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也引起全球佛教同人的關切。

 廣大僧人發揚慈悲度世,拯濟有情的佛陀精神,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抱持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偉大的宗教情操,大慈大悲大雄力,赤足無畏,走上街頭,為民請命,以和平方式提出合理的要求並尋求與政府的理性對話。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對抗議示威者通過和平的手段表達呼聲的做法表示讚揚,呼籲緬甸軍政府對示威者採取克制態度。

 佛教在緬甸流傳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為復興世界南傳上座部佛教,緬甸佛教界曾經是三大主力之一。十一世紀,緬甸阿諾羅多王在政時,舉國上下奉行正法,出現歷史上興盛一時的蒲甘王朝佛教。佛教成為緬甸民族文化的核心與根基,對緬甸的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產生著重要影響。有一本書寫道:「生活對許多緬甸人而言,是相當艱苦的。然而,緬甸人民還是有一種非常寶貴的和平、寧靜美質,而這應該歸功於他們的宗教。」書中所說的宗教指的主要就是佛教,因為在緬甸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人都虔誠信仰佛教。僧人在緬甸社會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和廣泛深遠的影響。在緬甸歷史上,廣大佛教徒及佛教僧侶曾經積極參與反抗迫害佛教徒,參加抵抗英國殖民統治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民族獨立運動,許多傑出的僧人犧牲了寶貴的生命,成為緬甸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此次緬甸僧人遊行示威,一定會帶來世人對佛教和僧人的種種不同觀感,或貶或褒或不置評,其實都不是很重要。我們覺得佛教立足社會,始終是為人而存在的,人是社會中的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教主張緣起法則,揭示善惡因果,倡導慈悲智慧,嚮往民主自由,追求和平正義,實證自力解脫是千百年不變的宗旨和終極依歸。佛教不僅是精神上的信仰,同時更是生活的一部分,信仰是離不開現實環境的。

 對虔誠奉佛的緬甸百姓而言是如此,對以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托缽求生存的緬甸僧人而言更是如此,他們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同體共生,百姓的生命就是僧伽的生命,國家的命運就是佛教的命運。有國際策略研究專員表示,僧侶在緬甸的地位崇高,因為他們象徵了通往和平的途徑,是一條真實的道路、一種生活態度、一個理想,如今僧侶開始這個抗議活動,似乎也意味著緬甸社會中存在很大的問題。佛陀在《四十二章經》中曾講到人有二十難,其中就有「觸事無心難」和「睹景不動難」僧人不是離世一族,僧人不能活在真空,僧人不會漠視生命,我們可以設身處境的思考,緬甸僧人為何會一衾袈裟,覆缽行腳,不惜生命,示現街頭?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啊!

 同為天下釋門兄弟,我不忍看到佛陀哭泣,不忍看到血染袈裟!希望為法為人奮不忘軀的緬僧大德,以保存生命為第一考量,奉行中道,堅持非暴力,適可而止,慎勿失控,高度警惕,以防被用。「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不求速成,靜觀時局,一切以待時節因緣。祈願佛陀慈光普照,緬軍政府首領反省自身,接納民意,奉行正道,關注民生;以民為本,共存共榮,讓我們都來深深思惟《法句經.千品》中佛陀說的一席話:彼於戰場上,雖勝百萬人,未若克己者,戰士之最上!能克制自己,過於勝他人。若有克己者,常行自節制。天神乾闥婆,魔王並梵天,皆遭於敗北,不能勝彼人。(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