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0月9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聲光透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譚國明導演的抉擇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0-09]
放大圖片

 ■《七月好風》劇照

 譚國明,香港獨立電影及多媒體創作人,曾參與多個舞台劇製作。他執導的《七月好風》成為「香港亞洲電影節」的開幕電影。拍了多年獨立電影的他,這回參照作家陳慧《四季歌》內同名短篇,將之拍成電影。譚國明說,選擇這小說為藍本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喜歡。

 「導演很難把不喜歡的東西拍得好看。」譚國明坦言,自己很喜歡陳慧的作品,而他對《七月好風》的故事還有種特別感覺,這跟他家庭背景有點關係,令他在拍攝時可以拍出自己那份的感覺。故事圍繞女主角蘭心與母親的關係,以及她的母親與以前上海時的青春之關係,當中更涉及男主角的影響,這個關連令譚國明在拍攝電影時,想起自己母親與外婆的關係,以及父親在家中的影響力,而且那份感覺很強烈。要讓別人產生同感,譚國明認為先要對故事有感覺,拍完後才會有那種感覺出現。

 在選擇自己喜愛的題材及處理方法上,他認同獨立電影製作的自由度比商業片或大製作為高,但強調電影不只是為了滿足導演一己的創作慾。其實,電影還有另一項功能—分享,他相信獨立電影的題材也可以與大眾分享,卻視乎導演的處理手法如何能讓觀眾接受。在他眼中,大製作與獨立製作沒有高下之分,「電影只有好與不好。好的電影,無論它是屬於大製作或是獨立製作,始終是一部好電影;就像美女一樣,無論她住公屋,還是住山頂,都沒有關係。」作品的內涵無疑是要放在首位,而他認為故事性遠比影像所帶給觀眾的視覺刺激更重要,「觀眾看了影像,驚歎『嘩,嘩,嘩』,但說不出內容,那就不是好的作品。故事帶給觀眾感情是最重要。」

 譚國明不諱言,籌募拍攝經費是獨立電影製作中一份沉重的工作。在享有高度自主之時,也得顧及老闆的想法和財政預算。那麼,導演應該如何取捨呢?雖然收支平衡需要考慮,他卻不認為老闆只是著眼於利潤回報,否則早已投資炒樓等項目,「老闆對電影有興趣,並相信電影這一行有些東西可發生,所以導演有時候不妨堅持自己的原則,透過作品把自己的感覺拍攝出來。」

 電影未必達到藝術的境界,但至少是文化的一部分,「每個時期都會有某類電影題材出現,那正好反映每個階段的人文生活。」譚國明說。 文:林意生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聲光透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