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0月10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人物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字簡義深 褚簡寧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0-10]
放大圖片

採訪:張曦、鍾欣琦 文:鍾欣琦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他主持的節目《Newsline》,比陳志雲的《志雲飯局》更早訪問特首曾蔭權。鏡頭前,觀眾見到特首坐渡海小輪、搭巴士、私人辦公室等「珍貴」畫面。

 除此外,過往他曾採訪的新聞名單上還有這些名字: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前美國總統克林頓,以及現任牛津大學校長、前任港督彭定康。

 他是褚簡寧(Michael Chugani),既非中國人亦非英國人,猶如他的新書書名《不中不英》。

 褚簡寧黝黑的皮膚襯托輪廓分明的面孔,是典型的印度人樣貌,卻找不到資深記者的明顯特徵──「鐵腳、馬眼、神仙肚」;訪問時,他語調溫文、有條不紊地道出採訪江澤民訪美、克林頓跟彭定康會面等驚心動魄的經歷,猶如陶傑在新書序言中形容他所寫的英文評論一樣,含蓄而富有機鋒。

 不過,提及新書的序言時,褚簡寧一直表現得文質彬彬的儀態,終於被撕破。他語帶激動地用地道的廣東話說:「我覺得很離譜,居然當眾這樣說。其實陶傑的粗口仲勁過我啦!」

 《不中不英》(Double Talk)輯錄了褚簡寧過往的英文評論文章,序言由陶傑操刀,其中一段如此載道:「褚簡寧從小在尖沙咀海防道長大……他的粵語地道,粗話說得最傳神。」褚簡寧不懂看中文字,卻能說得一口流利的廣東話作澄清:「我與住在海防道的一些中國人、潮州人等一起長大,家住漢口道;而事實上我是曉得一些潮州粗口。兩、三歲時,家裡有本地工人教我廣東話,所以我會講一些;讀書時應該學中文,但我學了法文。」

 朋友陶傑不止一次公開「讚賞」褚簡寧的粵語粗話,難怪他今次要把「新仇舊恨」勞氣地一併說得清楚明白。

 書中序言資料沒錯的話,褚簡寧過往爆獨家新聞的戰績彪炳,包括有:鄧蓮如退休、中英就香港問題談判的決裂、香港大學牙醫學院系主任購買儀器的涉嫌貪污;而書中沒有記載的,還包括他喬裝成攝影記者,違規向克林頓和彭定康提問、獲得賴昌星的獨家專訪等。

獨家專訪賴昌星

 如果單憑個人氣質猜測每個人的職業,坐在書店裡的褚簡寧看上去似乎像一位學者,多於像一名曾駐華盛頓7年的政治記者。

 「我在浸會大學開了一個關於新聞學的講座,並非正式的教學形式,每周一次跟五、六位學生很隨意地交談,讓他們多學點英語和新聞專業知識,分享我自己的工作經驗。」他未曾受過正式新聞學的訓練,更加沒有一張學位沙紙,褚簡寧擁著採訪國際新聞的豐富經驗,執起教鞭。

 記者成為了前輩小試牛刀之對象。「如果一個新聞故仔不準確,讀者不明白你所撰寫的內容,沒有人會對你留下印象,準確性很重要的。」而重要的程度給他帶來了全港獨家的賴昌星專訪。

 「當時大約在2001、2002年,我在西雅圖工作和生活,賴昌星被捕消息傳開後,我立即駕車到溫哥華,有很多傳媒包括來自香港、台灣的記者早已駐紮、嚴陣以待。那時,要得到賴昌星的信任很困難,惟有向他的律師埋手,博取他的信任。我給他看我所寫有關此案的新聞故仔,他的回應是非常好。」

 案件隨後發展至賴昌星被判在家中服刑,各傳媒對賴虎視眈眈,包括當時正為《南華早報》工作的褚簡寧,此仗他贏得很兇險。「我只可以跟加拿大當地最大的報紙Globeandmail跟賴做訪問,但我之前就先跟賴的律師協議,我的報道要先於Globeandmail刊登,他答應了。」訪問後,褚簡寧獲得賴的信任,繼續跟他接觸,甚至給予獨家資料。

 究竟秘訣何在?「做訪問時,要注視著對方面孔,嘗試閱讀受訪者的面孔,觀察他怎樣思考,嘗試發問好問題,讓對方對你留下深刻印象,讓他覺得你明白整件事情,再配合報道資料準確,可事半功倍獲得對方的信任。」褚簡寧一直盯著記者面孔說。

 前輩說教說得興起,贈送多一招「博大懵」。「大約1996年,港督彭定康訪美跟克林頓見面,只有讓攝影記者拍照的機會,文字記者全部站在後面。我問新華社記者借了一部相機,扮成攝影記者,違規地向兩人問問題。」

 如此,向來形容記者是鐵腳、馬眼、神仙肚,是不是應該改寫呢?

用詞要簡單

 記者一職是褚簡寧兒時的夢想事業,因為他喜歡寫作和旅行。「大約20歲,把做兼職賺回來的錢全花在背囊流浪旅行。我帶著一本書出發去新加坡、馬來西亞,再去印度,然後到歐洲;回來後我就在《南早》當記者。」褚簡寧曾修讀新聞課程,不久就放棄修讀,寧願背上背囊增廣見識;80年代,他移民到西雅圖,當上駐華盛頓的政治記者。

 陶傑在新書的序言中,大讚他的英文評論文章的文筆,可以讓大、中學生學習英文之外,亦可以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另有含蓄富泰的表達方式。

 「如果你要跟別人溝通,需要運用簡單的字詞;最緊要的是用來溝通,而非表現自己認識多少艱深的詞語。撰寫了多年評論文章,最優先的是要說到題。」褚簡寧亦坦承,英文在本地只屬第二語言,要顧及讀者需要,落筆寫評論要莊諧並重,引起讀者繼續看下去,故運用簡單的寫法而又要切中要點。

 「美國的評論文章的特色是簡單,容易明白;例如《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的評論文章可以適合不同教育程度的廣大讀者,相反英國的評論文章傾向智慧型,如《泰晤士報》、《衛報》;適合草根階層看的評論有《太陽報》。」被形容為本地首席英文評論員的褚簡寧坐在書店的沙發上,以一種識英雄重英雄的口吻說,最欣賞的專欄作家叫Roger R B,曾經在《時代周刊》撰寫專欄,而美國作家John Irving正是他的至愛。

 說起自己喜歡的作家,這位老師急不及待向記者推薦他的著作《The World according to garp》,他的平淡語調忽然雀躍起來,「現在我正看他的另一著作《A Widow for One Year》,他的寫作風格對我有很大的影響。」

 褚簡寧的足跡曾經遍踏美國、英國、印尼等國家,唯獨未嚐過到中國內地採訪的滋味。「歐洲的空間沒有以前那麼大,我沒有興趣;英國的國際角色已經縮小了很多,現在世界的核心當然是美國、中國,印度也緊隨其後……中國空間很大,我寧願到北京工作。」

 不過,他跟內地的「情緣」暫時僅限於吃喝玩樂。「一方面沒有採訪簽證,普通話仍在學習中。」卸下追蹤新聞的工作,褚簡寧的笑容變得輕鬆自在。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人物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