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三大亮點值得高度肯定
梁偉浩 河北省政協常委 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前會長
曾蔭權以《香港新方向》為題發表的施政報告,以「進步發展觀」為理念,不僅通過減稅、實行12年免費教育、加強環保及文物保育等措施,回應社會各界改善民生的訴求,而且以十大建設帶動經濟發展,勾劃出香港未來五年甚至十年間的發展藍圖。施政報告務實穩健且大氣恢宏,發表後贏得社會各界廣泛好評,實在是意料之中。
筆者認為施政報告,除了具體的構想和政策,有三個值得關注的亮點,是行政長官與本屆政府施政理念的突出體現,對於香港的未來發展以及成功構建和諧社會,有著更加重要的意義。
「進步發展觀」有三大內涵
一是提出「進步發展觀」。這是繼「強政勵治」之後,曾蔭權對政府及他本人施政理念的豐富和完善。「進步發展觀」包括三個層面的基本內涵:一是以基建帶動經濟發展;二是以活化帶動社區發展;三是以助人自助理念推動社會和諧。這既是對特區政府過去施政經驗教訓的總結,也是對中央希望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促進和諧殷切期盼的積極回應。過去10年,香港爭議太多,共識太少,白白消耗了寶貴的時間與機會。曾蔭權希望以「進步發展觀」作為基礎構建社會共識,凝聚港人去實現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目標,相信會引發港人共鳴。在根本原則上形成統一意志,無疑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條件。
10大基建工程保港競爭力
二是堅持以發展經濟為首要目標。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是人類社會的永恆主題。施政報告以10大基建工程帶動香港的經濟發展,可以說是抓住了關鍵。面對周邊群雄競起,本港許多傳統優勢受到嚴峻挑戰,正處於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境況。港人在為經濟受國家發展強力帶動而快速增長感到高興的同時,亦為基建嚴重滯後、經濟缺乏後勁而深感憂慮。事實上,上世紀70年代及90年代,當香港經濟發展遇到困難的時候,正是大規模的大型基建發揮了經濟發展火車頭的作用。曾特首提出的10項重大基建工程,估計在完成、投入運作至成熟階段,每年可為香港創造逾1,000億元的增加值,約相等於2006年本地生產總值的7%,並同時創造約25萬個額外職位。不僅可以帶來即時增加就業和經濟增長的效果,而且能夠改善內部交通情況,強化香港與珠江三角的交通網絡聯繫,拓展持續發展的空間,大大增強香港經濟的整體競爭力。
值得警惕的是,特區政府過去也提過不少大型建設項目,但落實起來顯得力不從心,許多規劃被束之高閣。香港的大型基建之所以提出容易落實難,最大的原因是政治爭拗太多,蹉跎歲月。新10大建設,為香港規劃了一幅美好的藍圖。希望社會各界能以「進步發展觀」為基礎構建共識,凝聚力量,讓美好藍圖早日化為現實。
摒小島心態與國家同步發展
三是重申與國家同步發展的戰略思路。曾蔭權更專門談到:國家「十二五」規劃的籌備工作,將於明年開始。香港將會加強與國家相關部委的聯繫,建立適當的工作機制,使特區能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盡早配合國家擬訂「十二五」規劃的工作。這樣做不但有助於特區配合區域發展的新形勢,為香港的長遠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也可令香港在「十二五」規劃期間,能夠更充分掌握內地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方向,使香港一方面可以對國家發展作出更適時和更有效的貢獻,另一方面則可以保持香港特區在國家發展過程中不可替代的角色。
上世紀80年代,港英政府宣布開展以赤立角新機場為核心的10大建設「玫瑰園」計劃,既有政治上穩定民心和讓英國有體面地撤出香港的作用,也為刺激回歸前的經濟,並且為回歸後的經濟發展打好硬件基礎。
與港英政府的玫瑰園計劃相比,曾蔭權的新規劃有十分重要的分別,這就是當年的十大工程,除了新機場面向世界,其他都只是內向型工程,無論是公路幹線、填海和新市鎮,都傾向本港內部自給自足,切合曾蔭權在今次施政報告中批評的「小島心態」。新10大建設中,佔了4項是涉及銜接內地的跨界基建,確保香港不致變成孤島。
今天中國內地的形勢,與八九年時已有天壤之別,全世界都要與中國打好關係。香港與內地的關係更日益密切,曾蔭權的「新香港人」定位,與其說是願景,不如說是現實趨勢的一種反映,值得高度肯定。當然,香港人在積極協助締造港深大經濟圈時,也要探討如何保持本港的特色,以為國家作出獨特的貢獻。(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