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張氏生產的筷子工藝禮品。 本報福建傳真
一雙普通筷子,背後天地有多大?福州的張國震會說,小小筷子,大大名堂。他們創建的筷子廠,不僅產品遠銷世界各地,還吸引到香港前特首董建華及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前來採購作為禮品。在他們的努力下,筷子文化已被列入為福建省級「國家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
張國震創辦的筷子廠,最近建立了一間筷子文化陳列室,裡面陳列上千種不同花紋的筷子,圖案包括京劇臉譜、人物、神話故事等。張國震解釋,這些精美的筷子工藝品凝結了筷子廠兩次改革的成果。
筷子繪京劇臉譜
他表示,圖案是用無毒化學漆塗畫的。創業初期,為了從生產筷胚轉型為生產筷子成品,弟弟張國天主持研製為筷胚上色加工的化學漆。經過試驗以及生產實踐,最終成功造出「人都可以喝」的油漆。
據張國震回憶,他們與筷子結緣始於已逝的兄長張國強。張國強雖然身患殘疾,但性格剛強,不願依靠別人供養。1969年起,為求自立,他削製未上漆的筷胚出售餬口。由於所製筷胚質量上乘,遠近買家紛紛前來購貨,家中兄弟決定成立生產作坊。1980年,在家中最小的兄弟張國天堅持下,張家兄弟籌資註冊筷子廠。如今,當初靠生產筷胚為生的家庭小作坊已成為年產值500萬美元的現代化企業。
望成奧運紀念品
在上世紀90年代,筷子廠產品出口地只是日本、韓國等少數東方國家,其他市場遲遲不能打開。張國震認為,筷子不應單純視作餐具,可以發掘其內在文化意義,製成文化工藝品。在他的指導下,簡簡單單的筷子搖身一變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藝術品,不久後即打開歐美市場。經過數年努力,產品出口地目前已達到40多個國家及地區。
對於目前的成績,張國震並未感到滿足。他表示盈利並不是改革唯一的初衷,讓筷子為世人所熟悉才是兄弟三人的終極目標。
為此,張國震將在未來逐步落實其他設想:讓筷子禮品成為中國饋贈世界友人的奧運紀念品、為筷子文化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設立「世界筷子博物館」、開辦「筷子文化節」等等。
■本報海峽西岸新聞中心記者 蘇榕蓉、陳卓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