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劉日知書記(右)看望九龍嶂革命老區群眾。凌峰 攝
本報珠三角新聞中心記者 徐紅、唐苗苗 通訊員 凌峰、鍾偉光
地處粵東北山區的梅州,GDP增長在全省並非最亮麗,但是民眾的幸福指數卻令人眼前一亮:過去五年間,24.5萬人喝上了潔淨的飲用水,1.34萬戶困難家庭有了自己的房子,4萬多名下崗工人踏上新的工作崗位,一大批貧困子女在熱心人的資助下圓了讀書夢……
民生,從來都不只是一堆枯燥的數字,而是百姓們鮮活真切的體驗。梅州如何解決民生問題?如何讓百姓安居樂業?市委書記劉日知的答案很乾脆:一靠人民幣,二靠人民公僕。
五年前的冬天,劉日知靜悄悄離開繁華的廣州,走馬上任成為梅州市委書記,是當時廣東最年輕的地級市市委書記。行裝甫卸,劉日知隨即輕車簡從,到轄下的興寧市調研。上任不到兩年,他走遍了梅州全市157個鎮、200多個村,走訪了100多戶貧困家庭,行程約4萬公里,等於繞地球赤道轉了個圈。梅州群眾因此欽佩地稱劉日知是「用腳板丈量梅州土地」的親民書記。
親民書記 以腳丈量梅州大地
「要找準梅州發展的癥結所在,首先就要掌握真實狀況,就要到基層去實地考察,了解幹部、群眾的實際想法。」履新伊始,劉日知就要求自己每周必須到2個鎮、4個村作調研。每到一處,劉日知必做的是「六問三看」:一問經濟狀況,二問群眾生活,三問計劃生育落實,四問社會治安,五問教育,六問生態環境;一看薄弱學校,二看貧困戶,三看經濟發展項目。
4萬公里的行程,帶給劉日知的是艱辛和勞累,但更多的是收穫——能夠準確掌握梅州的社情民意,為市委市政府出台政策發展經濟、解決民生問題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在他的帶動下,梅州市各級幹部紛紛下鄉調研。
身為公僕 處處多行惠民之舉
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梅州市委市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確立並實施開放梅州、工業梅州、生態梅州、文化梅州「四個梅州」發展戰略,推動梅州全方位發展。2006年,梅州GDP總量達346.18億元,比2002年增長了47.6%。
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梅州市委市政府更重視民生問題,積極實施「十項民心工程」,著力解決群眾的「一保五難」問題。劉日知指出:「解決民生問題,一靠人民幣,政府要發揮公共財政的職能,把有限的資金用於最困難的群眾身上,用於最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上;二靠人民公僕,領導幹部不僅要關心群眾疾苦,更要多行利民惠民之舉。」
儘管財政收入並不富足,但是梅州市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公共財政重點向百姓最關注的民生問題傾斜。從2003年以來,梅州市累計投入35億元,先後解決了24.5萬人的飲水問題,1.34萬困難戶的住房問題,新開發就業崗位8萬多個,下崗失業再就業4萬多人,培訓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14萬多人,一大批貧困子女得到資助上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截至今年8月底,梅州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已經達到76%,比上年提高了31.2個百分點。
醫療、住房、教育、就業,這些最最困擾百姓們的基本生活問題,一一得以逐步改善,梅州成為一個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的城市。在廣東,梅州是社會治安最好的地級市之一,百姓對社會治安的滿意率連續11年超過90%。今年以來,梅州更實現了「三個沒有」:沒有出現大規模群體性事件,沒有出現重大安全生產事故,沒有出現重大刑事案件。
劉日知指出,梅州在今年提出一個新的五年民生計劃,籌資95億元,其中市、縣兩級財政投入14億元,重點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充分就業、促進教育水平、提高社會保障水平、解決群眾看病就醫問題、優化城市人居環境、推進平安梅州建設。他強調:「我們必須讓發展改革成果惠及山區百姓」。
|